歌剧欣赏散记:简谈瓦格纳的乐剧改革
文章来源: Chang_Le2017-04-17 14:33:06

大约从十九世纪中叶,德语歌剧的发展进入了瓦格纳时期。瓦格纳对歌剧的改革,他称之为的“乐剧”(Das Musikdrama),包括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音乐的表达方式等,是很深入,很全面的。在欣赏瓦格纳的歌剧-乐剧作品之前,我想先简要谈谈他的改革。这个题目很大,有关文献也很多,论点也不尽相同。综合前人的论述,我觉得瓦格纳的乐剧改革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1. 强调戏剧的整体性,即瓦格纳说的“整体艺术”:强调乐剧的脚本,音乐,戏剧表演,舞台设置,舞台美术等高度完美的结合,服务于戏剧的整体,反对有些传统歌剧为了音乐而忽视戏剧性的倾向。

2. 在题材方面,乐剧多采用神话或带有魔幻意味的民间故事。瓦格纳认为这样的题材比现实生活题材更有戏剧性,可以看到他的大多数歌剧-乐剧作品都是这类题材。这当然也有例外,后面会谈到。

3. 在脚本方面,瓦格纳非常重视,都是由他本人完成,包括歌词。这是为了反对或杜绝一些传统歌剧中脚本和音乐脱节的现象。所以瓦格纳不仅是作曲巨匠,也是剧作家兼诗人。由于脚本和音乐出自他一人之手,其歌剧-乐剧唱段的词曲结合非常完美。

4. 乐剧的音乐采用“无终旋律”的手法,即声乐没有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分,音乐在一场的中间基本没有完全的终止式,而是不停地向前进行,以求连贯的戏剧性。

5. 乐剧的音乐大量运用主导动机(Leitmotiv)。“主导动机”就是用一个简短的音调(或节奏型,和声进行等)象征剧中的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在音乐中反复出现并有所变化,以代表戏剧情节中的这个人或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和变化等。

6. 扩大了乐剧所用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即从以前一般歌剧运用的双管乐队扩充到三管或四管乐队。同时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特别是加强了管乐的运用,还强调乐队和人声之间的配合,服务于戏剧的整体,反对一些传统歌剧只把乐队作为伴奏的倾向。

7. 在和声方面,大胆突破传统,多用变和弦,暂转调等,淡化了传统的调性与调式。瓦格纳的作品是二十世纪多调性及无调性音乐的先驱。

8. 为了加强戏剧性,把传统歌剧开始的序曲去改为第一幕第一场的前奏曲,其它各幕各场也多有前奏曲,这些前奏曲与剧情的结合更为紧密。

当然乐剧的改革还有一些其它方面,比如瓦格纳对剧场也有很高要求,他和建筑师共同设计了拜罗伊特音乐节剧院,并认为他的一些乐剧只适合在那里演出。

瓦格纳的乐剧改革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大约延续了三十余年。我想大体按照作品产生的年代,依次欣赏他的下列作品: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ä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系列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一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二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尼伯龙根的指环》之三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6)- 《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四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这些作品中比较早期的前三部,即《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和《罗恩格林》,在传统歌剧的基础上改革的步伐不算很大,一般认为还不能算完全的乐剧。而他中后期的作品,即从上面的第四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始直到最后,则都是真正的乐剧了。当然,最能体现瓦格纳乐剧特点的当属《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帕西法尔》是瓦格纳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乐剧。

下面让我们提前欣赏一下《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其开头的主题在弦乐的衬托下,先由圆号吹出,再由长号跟进,威风堂堂,势不可挡,气度不凡。这固然是代表了剧中“荷兰人”的形象,但在我听来,这也犹如瓦格纳吹响了乐剧改革的进军号!

Wagner's "The Flying Dutchman"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g-9vbGhdY&ab_channel=NicholasAlahve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