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日子
文章来源: 简宁宁2017-11-21 22:34:01

在我刚刚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 -- 只讲故事,不写心情。因为我不愿意跟所有的人分享我的心情。更多的感触我习惯于埋在心里,埋着埋着就忘了。一年又一年之后,我就从一个很敏感的人变成了一个不敏感的人。今天和一个同事出去吃饭,三杯两盏过后他给我讲起他悲惨的离婚经历来。同事人很好,我们关系很近,他的离婚故事很惨,(同时由于离婚的双方都是律师,there were a lot of motions filed, he pretty much lost all the motion fights.) 但我就像是一个拙劣的言情剧演员,脸上各种痛苦表情,却怎么也挤不出一滴眼泪来。我脑子里的画外音一直在响:It would be good if you could shed a few tears. 然并卵。我变成一个空心人了。

经历的太多,心就硬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两个发小 --石头和小英。我们三个从上大学第一天认识,就迅速熟络,就掏心掏肺了。大学毕业之后,我和小英来到了美国,石头留在国内。

第一次我和小英回国探亲,石头好奇地问我们国外的种种。那时正是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年代,物价翻着跟头往上涨。我和小英出国两年,已经不适应国内的物价标准了。石头请我们喝茶,喝光了一壶准备再要一壶,我随口问多少钱,服务员小姐说一百八。“一百八?!”我和小英同时把脑袋摇的像电风扇:“不要了不要了,回家喝去!” 那时候,对于从国外回去的人,抠唆是一种时髦,代表我们已经不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生活了。

再过两年,石头来美国进修。石头特别聪明!他是少年大学生,念书的时候就是我们班的尖子,再加上一副永远十八岁的模样,是所有中年女老师的宠儿。工作之后凭着他的聪明脑壳和小鲜肉魅力,很快就混的风生水起。但是石头年纪小,一个人要在纽约呆半年,他受不了,想家。我就让他每个周末住到我们在新泽西的家里。

石头就这样在我家住了半年。那半年里我和我先生都没有工资,每个月靠他姐姐寄给我们生活费。这事儿我没告诉石头,不是怕丢脸,而是怕他介意,不来住了。不过后来石头跟我说,就算当时知道我们没收入,他也一样会来。发小就是发小,从来不跟我见外。

不说是不说,可是我们的窘迫又哪里藏的住呢?很快,石头就上道儿了 --这俩人没钱!于是出去购物的时候他每次都抢着付钱,还给我买衣服买礼物。可是我们并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他,因为确实没钱。我们吃的也很简陋,伙食标准大概降到将将能够饱腹了吧。所以有一天晚上,饭菜放到桌子上之后,石头就掉眼泪了 -- 想家,想他妈。

石头现在已经是全国顶尖的骨科专家,美国骨外科协会的外籍会员,满世界的给人传道授业去了。不知他坐在顶层旋转餐厅享受美味的时候,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年,被我们家的饭菜素哭了的那次?

那个时候小英住在犹他州,跟教会走的很近,常常去蹭吃蹭喝,也蹭一点人气,毕竟那里中国人多,不孤单啊。教会里的人善良,看出他们两口子是假装想进天堂,但却是真饿,所以也不多计较,回回让他们吃。吃的次数多了,小英脸上也过不去,想着要不就入了吧?反正她当年入过党,对信仰这东西不是那么纠结。小英给她爸打电话的时候,跟爸爸说想要加入教会,改信基督。小英她爸爸是老党员,非常开通,明确告诉她:“入教会对你的未来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你就入!”

当然小英后来没入教会 --我们仨都是散漫惯了的,哪个组织我们都呆不住。但是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都得到过教会的很多帮助,虽然没有慧根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年的收留之恩我们永生难忘。

当然苦日子谁都经历过,也都走过来了。我和小英也一样。等我法学院毕业拿到第一份律师工作,我也吹的全世界都知道了。正巧石头又来美国开会,见了我就问:“你也没变样儿啊,怎么还是穿的这么随便?你不是挣大钱了吗?你的钱都用哪儿了?”我只好搪塞说,啊我现在吃炸酱面终于敢放青豆了。

那时候我们的确处在吃炸酱面刚敢放青豆的阶段,要再来点香菜还得算计算计。石头可不一样,资本积累的速度很快,去欧洲开了几次会,回来这谱儿就大了。“喝水我只喝 St Pellegrino." 石头告诉我们。我跟我老公大眼瞪小眼:“啥?”“St Pellegrino, 是一种意大利无糖汽水,我只喝那个水。”

那就得给淘换去啊!毕竟人家在这里是客人,(况且人家每次来都请我们吃饭)。我和老公到处找这个意大利无糖汽水,终于在Costco看到了,咬牙买了一箱回来。我老公喝一口,赞叹道:“的确好喝!”然后,这个挨千刀的居然就当着石头的面把剩下的多半瓶水递给我,讨好地说:“老婆,这个水我不喝了,省下来给你喝。”

那些年我们丢过的人现过的眼!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想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小英那会儿干嘛呢?小英干的可是真不错!她拿到Ph.D之后去了一个很大的医学中心,拼命干了几年就当上助理教授了。当上教授就不一样了,就能回国讲学了!衣锦还乡!我们在外面苦熬苦掖,不就是为了衣锦还乡的这一天吗?

衣锦还乡这个词我用在这儿完全是打比方,因为小英还乡的那次最缺的就是衣服。小英在美国住的那地方,一年有八个多月的酷暑。所以她没有羽绒服。要说为了回北京讲个学还特地买件羽绒服,小英觉得不划算。所以数九寒冬小英穿着单衣就回去了。在北京见到她一直在国内踏踏实实工作的弟弟,小英吸溜着鼻子批评弟弟不求上进。弟弟心疼的说:“姐我先给你买件冬衣去吧?”

小英穿着弟弟给买的冬衣去北京某大学给人讲课。大学方面把她安置在校内的招待所里。她讲的是第二天早上九点的课,工作人员说小英教授,明儿一早儿我们来接您。小英说好好好,心里想着明儿一早来接,还不得管一顿早饭啊?于是第二天小英就没出去买早饭,早早儿的就在房间里等啊。结果等到九点钟,工作人员接了她直接就奔教室了。小英没忍住,说咱们不吃早饭了?工作人员说哎呦!英教授您还没吃早饭呢?咱们招待所楼下就有卖的啊!小英脸皮再厚,这时候也搁不住了,手摆的跟得了疟疾似的:“没关系没关系!我在美国养成的习惯,从来不吃早饭!”其实小英在美国天天吃早饭,吃的可多呢!

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日子。。。有时想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再让我来一次,我肯定不干了。

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是有时候我也放任自己的思绪往回走一走,看看那些年我们住过的地下室,开过的二手车,买过的廉价衣服,省过的每一分钱。我们如同一棵棵小树被连根拔起,插在了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一丝阳光雨露都弥足珍贵,每一个微小的空间都要竭力争取。因为我们尽管水土不服,却要尽力长出新的根来,生存下去。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