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与刻薄 — 和维州血案有关的感想(一)
文章来源: 绿豆红茶2009-01-29 19:22:35

维州的凶杀案虽然已过去一周,但我每每想起这事,还是不免脊背发冷,心情沉重。除了案件本身,那些在各个网站之间迅速扩散的飞短流长和诋毁谩骂,也颇不让人平静。年轻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自然会引来无数人的同情和关切。而这次事件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相当多对凶手所表示出的同情甚至支持,都建立在对死者的恶意揣测或贬低中伤的基础之上。

在警方最终的调查报告没有出来之前,为什么这么多人,首当其冲的把宽容送给了凶手,却不惜动用最刻毒最辛辣的文字,去描述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子,一个永远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刀下鬼?

 

让我们来看看杨同学的经历中,有哪些会令某些国人反感,以至产生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的。

首先,有报道称杨的父母出资五十万(人民币),送宝贝女儿去加拿大读书,所以杨同学大致属于“小留”的范畴。很多人对这个群体印象不佳,这实在情有可原,因为确实有很多“小留”整天不学无术,惹事生非。不过在这件事上,没人关心杨的学业如何。对有些人来说,关键问题是她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如何能出的起孩子在国外上大学的费用。这些钱可不是小数字。就拿我本人来说,因为自己的朋友圈子里,作父母的都是老实本分的知识分子或者工人,从没听说过有谁拿不到奖学金就敢往国外跑的。所以我们以及和我们有相似家庭背景的人,对“小留”家庭的收入来源和生活方式,完全没有概念。再加上这些年国内两级分化的加剧,国人普遍有一种“朴素”的是非观念,即富人是靠不住的,财富积累的过程是充满猫腻的,送孩子出国上高中或读本科的人,背景多少是有点儿不干净的。

但是近年来,懂得如何抓住商机,善于投资和理财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了。现如今还这么想的人,要不是看问题太以偏概全,就是被嫉妒蒙住了双眼,对那些靠自己努力开拓,不断进取和敏锐判断而发家致富的例子,他们天天能看到,但就是选择性失明,就是要和贪官联系起来。那些人对富人的愤怒情绪,多少有点像文革时期打砸抢斗士对单位领导的仇恨,不是出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只是因为有些事自己办不到。只有给取得一些成就(财富,权力,学术地位)的人扣上不仁不义的大帽子,他们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并且对自身的平庸而欣欣然获得心理平衡。

 

好在杨同学的相对富有只是引起了为数不多的网民的反感。她招致他人诋毁的更重要原因,我明天再分析吧。

 

欢迎谈谈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