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马克思:(1)价值论
文章来源: 野性2013-01-24 22:42:37

 

 

网友讨论马克思,我不是学哲学的也不是学经济学的,但也想插句嘴。有句话:一百年前的哲学,在今天就是常识。马克思理论显然超过百年,我这个常人多句嘴,不为过吧。

 

 

一个能流行一的理,必有其深刻之,至少抓住了某问题致命的关点而人深省。它的建构不严肃的,而且是严谨的。一个成功的理论,是科学是哲学,其中的逻辑构造通常不会有大问题,因它的基本概念是作者自定的。一旦接受其基本概念,你就很从其推理程中找出破。如果一个 “理论” “主了或有重缺陷,那一定是它的基石的问题。

 

欧氏几何是无懈可击的,如果你承认其第五公设,平行公设。但如果不承认平行公设,你可以建立另一套非欧几何体系。

相对论的一块主基石是“光速不变”假设。这就是为何有人不断地检验光速到底会不会变。

马克思被“马克思主义者”誉为曾作出三大贡献或三大发现:1. 剩余价值论 (剥削的秘密),2.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的秘密),3.科学共产主义预言 (人性的秘密)。此三部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社会学体系。与一切成功的理论一样,你若坠入其中不但会为其严肃性所震慑,而且必为其严谨性所折服。

然而,任何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通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一种因素简单化、极端化而推出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不如此不足以震聩发聋而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某个问题的重要性。然而这把双刃剑迟早会伤及自身。

马克思的价值论,过份甚至唯一地肯定劳动的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资本和它的投资者则只是榨取剩余价值。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里,老马不仅否定了资本的价值,而且否定了资本家的劳动。按老马的观点,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只够活命或养家糊口,没有什么剩余价值。随着生产力的发达,劳动效率的提高,剩余价值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来。劳动效率的提高,一是劳动者技艺的提高,二是工具的改进,且后者更重要,比如一个用铁斧砍树的比一个技艺高超而用石斧者劳动效率高。思路至此,我们会自然地觉得老马会认为工具创造剩余价值!可不知为何,老马没有这样认为,他认为工具不能创造价值 (那么,无人自动化车间或机器人车间创造价值吗),而是把它放入生产资料里去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铁斧不属于劳动者。 老马认为剩余价值的创造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非必须劳动时间。

这就奇怪了。如果否定了资本的运筹亏盈代价,就否定了投资人的劳动和积累。特别是否定了工具创造价值,岂不否定了工具发明者的劳动和积累?如果说资本和工具不能创造价值,那就意味着投资人只该收回其成本,利润归雇工,那岂不是雇工无偿使用了生产资料,剥削资本家了?!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在一个劳资共生体系中是个假命题!当然,“分赃不均”的问题是存在的,有时是严重的,但因素不是简单的剩余价值。

举个反过来的例子:如果你砍树而没有斧头,无偿使用别人的斧头或只付磨损费,公平吗?如果租用,你肯定要付出多于磨损费的租金,就是分享了你的剩余价值。但你是生产的组织者,肯定会多分成。如果拥有斧头的人雇佣你,他是组织者,他肯定会多分成。无论那一种,过份了,对方都不干。解决办法之一是市场自由竞争。而马克思显然也明白这个悖论,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生产资料归公,大家都成为劳动者。 但弊病已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实,人的自私与懒惰性使再生产得不到好的组织和发展,出现的是另一种经济危机。
 

 

小结:马克思的价值论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不承认资本和工具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结论自然是要消除不创造价值的因素。马克思错了吗?你说吧!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问题出在他的认识论和人性论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