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怪孔子?也谈本土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奖
文章来源: eeaglefly2009-10-15 21:00:17

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吸足国人的眼球后不久,2009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开始陆续揭晓了。让国人感到失望的是,在各个奖项尘埃落定之后,得主们依然以欧美人士为主,唯一可以高兴一点的是一位华人拿了奖,但人家早已入了英国籍。应该说,国人也没必要为此太高兴,毕竟在此之前,有好几位外籍华人拿到过诺贝尔奖,如今再多一个,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正可谓年年岁岁华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于是,一年一度的反思又开始了,为什么中国本土人士拿不到诺贝尔奖呢?有人说,是儒家思想禁锢了国人的创新精神,而要得诺贝尔奖尤其是其中科学类的奖项是最需要创新的。这种理论看上去很美,且有高级精英的支持,颇有一定的市场。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看来本土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的原因竟在孔子的身上,不知孔圣人在九泉下有知,是应该感到悲哀呢还是哂笑不止?

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刚过百余年,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华夏大地上的影响已过两千多年。可以说,任何一个在中国土地上长大的国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相信那些在中国出生,长到二三十岁才出国留学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籍华人,也同样无法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杨振宁在出国留学时已经 23 岁,是个人的修养及人生观已基本定型的年龄。在美 12 年后的 1957 年,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持的还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因此严格来说,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士在 1957 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杨是在 60 年代期间才入了美籍。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一直以儒家思想影响教育杨振宁,在临终前给他留下遗训: “ 有生应记国恩隆 ” 。相信杨振宁后来回国讲学定居与其父亲的教育遗训不无关系。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百余年间,如果要找儒家思想在中国最无影响力的时期,莫过于文革十年了。在那期间,孔子被大批特批,儒家思想也仿佛成了大毒草,无人敢沾它的边儿。但国人尤其是科学家们的创造力究竟如何呢?在社会动荡国民经济行将崩溃的情况下,许多科学家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又哪有什么心思去创新呢?

其实,在笔者想来,本土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方面的奖项,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乃至国家大气候有主要关系。像科学类的奖项一般奖给那些在理论或实践方面有突破性创新的科学家,客观来说,这些创新研究一般前瞻性很强,与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关系,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些研究项目属于需要多烧钱但难见效的东西,没有大把的闲钱随时供着根本进行不下去。而我国在20世纪上半叶,饱受侵略战争之苦,国家仅有的钱大部分用于应付战事,哪还有什么钱留给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不再那么动荡了,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多余的钱拨给科学家们去钻研。科研人员的待遇也不高,一度竟出现了“研究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的现象。科学家们需要养家糊口,需要为房子发愁,需要与有些科盲领导搞好关系,在琐事纷繁、分身乏术之际,哪还有多少精力去专心研究科学呢?

从此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有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了。这些国家一般很富裕,科研人员能争取到充足的经费,且少有科研外的杂事烦心,可以心无旁骛地扑在研究上。笔者认识的一些国内来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也对美国的科研设备之先进印象深刻,感到在美国更易出成果。好在近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后,对科学创新越来越重视,科研人员的待遇提高了,科研经费也增长了。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我国本土成长的科学家中会有人拿到诺贝尔奖,打破令国人尴尬的零记录。

记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有见识了西方文明的我国某学者在痛感自己的祖国落后之余,得出结论说,中国的方块字阻碍了现代文明的传播,中国要想赶上西方文明,必须摒弃汉字,转而采用拼音字母文字。还好,该学者的论断没有最终被诉诸实施,而随后这么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写着方块字也即将赶上西方最先进的文明。同样道理,也许在若干年之后,当国人习惯于拿诺贝尔奖像现在发射卫星一样司空见惯之时,人们会觉得用儒家思想阻碍创新来解释中国人拿不到诺奖是多么的荒谬可笑。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文章。如传统媒体有意转发,请先经作者东方应非(Eeaglefly)同意,作者保留文章版权。如网络上转载,请不要忘了标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