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了不由娘”表达了什么观念?
文章来源: 深山兰2009-11-25 09:55:53



许多人恐怕都知道这个俗语:“儿大了不由娘”。这个俗语表现出什么样的观念?

首先,这个俗语的发明者认为:一、娘(父母)有权控制儿子(下一代)的一切。二、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其母通常包办了他的一切,包括他如何行事,如何讲话、等等、等等……。三、儿子大了,一般不再让其母支配他的一切。这时,其母才有“儿大了不由娘”这样有几分辛酸、几分无奈的感叹。

这个俗语说明了汉文化熏陶下的一部分人对下一代专横和爱的感情的混合体。

一个个体小生命,在他很小的时候,一切都需要成年人照顾。父母通常会养成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仅是生物上的——年龄比那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要长。随着那个小生命身体和智力的慢慢发育,父母应慢慢地交给他一些和他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自主权。恰好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文化中,某些父母没有这个改变和调整。他们基本用不变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当子女长到一定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愿望比较强烈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冲突就经常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是子女作出让步为止。有的父母竟这样蛮横地强调:孩子是我生的,就该听我的!这真是无法再蛮横了。生物上的优势竟要化为社会上的优势。完全把孩子看作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并把成年人思维及追求不折不扣地强加于子女。

自然,不同的父母在此点上,表现也是不同的。有的父母就做的比较好。那就是所谓开通的父母。

当子女慢慢成年,特别是品性刚强一些的男子就不再想像以前那样继续受父母的控制时,那个感叹“儿大了,不由娘”就冒了出来。

有些人把自己对子女的专横和独断说成是对子女的爱。这是故意在混淆概念。对孩子没有基本的尊重,完全无视孩子的意志,这根本不是爱,而是用动听的言辞来掩盖自己的蛮横。华人动辄把父母的此类行为称作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正可怜的是谁?从文明的角度看,那样的父母确实可怜,而他们的孩子更可怜。他们经常是被父母当作没有意志的生物,那还不可怜?

把自己的蛮横当作是对子女的爱,此类的行为后果就是子女对父母很少尊敬。有人作过抽样调查,说什么样的民族的孩子把父母当作最受尊敬的人都比例是多高。这里,我就不去引用具体的数据了。也不去作进一步的评论了。

愿那句话“儿大了,不由娘”在我们的文化中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