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一)
文章来源: mycereal2008-11-21 08:33:18

mycereal

家乡的美食很多,很多,但叫得上名字的不多。不象北京,有全聚德烤鸭,驴打滚,豌豆黄,满汉全席,还有别的数不胜数;西安也很有特色,除了有名的羊肉泡馍,还有宽得象裤带的面条,大得像锅盖的锅盔。兰州有正宗的兰州拉面;天津,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北京的菜,我最稀罕的是这两种食物的名字。关于驴打滚的笑话,我就不重复了,大家都知道了啊。豌豆黄,我还没有问过老公它是什么样子的,心里以为,是一种蔬菜,但又想到了槐树花。一串串的雪白的清香的槐树花从树上摘下来,可以清蒸。后来,在谁的博客里看到豌豆黄的照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种淡黄色的糕点。

以前也有人问过我,你们家乡有什么地方菜?我绞尽脑汁地想了半天,回答说,没有。我是真的不知道。其实是我对徽菜了解不多。在上大学之前,很少下饭店,家里的菜,和别人家一样,不辣,也不放糖。后来 80 年代后, 90 年代初期,大街上的饮食越来越丰富,从外地引来一阵一阵的流行风,象烤鸭,童子鸡,羊肉串,饭店也是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东北的大骨头,湖南的口水鸡,四川的火锅,广州的粤菜,还有饺子宴,麻辣烫,等等,喜欢到外面吃的人也越来越多。

刚才在网上研究了一下徽菜,说它的风格是“ 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选料严谨、火功独到、讲究食补、注意本味、菜式多样、南北咸宜的共同特征。 ”从我这几十年的家常饭,和工作后在当地下了无数的馆子(一大半是参加朋友或同事的婚礼酒席)的经验来看,的确是有“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菜式多样、南北咸宜”的特点,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居中”,中和了大江南北的口味,不偏不倚。咳,吃了这么多年的徽菜,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我现在又揣摩着,估计这一股四川菜的辣风多年来席卷了大江南北,大家都无辣不欢了,我们那里的菜,也该越来越辣了吧。

好,罗嗦了半天,就是介绍一下背景常识。现在该正二八经地回忆回忆了。

我妈妈的家常饭做得很香,很美。虽然她做了很多的美食,但我不先说那些鸡啊鱼啊的好吃的东西,那些怎么做都好吃;平淡中见真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做的馒头。我妈妈是很南边的的南方人,一个非常山清水秀的地方,她从山沟里,一下子考到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但不是北大,清华),名字里又带一个“凤”字,人又好,又有才华,我一直觉得她就像是“山沟里飞出来的一只金凤凰”。

我妈妈在大学里和同学一起包饺子,才第一次见到饺子这个东东。别的面食也是初次见识。大学毕业后,和我爸爸(她的同班同学)一起分配到我们这个北方的小城市。这里早上,晚上都是以喝稀饭,吃馒头为主的。我妈妈很快就学会了做面食,每三天就蒸一大锅馒头。她做的馒头,不管是圆圆的,方方的,都是那么的整齐漂亮,白白胖胖的,我在想象中用手摁一下,一个酒窝,就像是美女的笑 靥。她做的馒头,和棉花比,棉花太软;和白云比,白云太飘;和白玉比,白玉太硬;和白糖比,白糖太甜,因为她的馒头又软和,又有韧性,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吃到嘴里,又甜滋滋的。她做的馒头和外面买的馒头是无法比的,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妈妈也经常蒸包子,小时候的猪肉比较精贵,以炒菜为主,做包子的时候,开始常是用肥猪肉练出来的油渣子,脆脆的,和萝卜丝,粉丝放在一起,这样的萝卜丝包子,太香了,每次她做包子,我和妹妹都高兴地在家里走来走去,等着锅里的包子蒸好了,可以吃了,有点过节的意思,其实,家里也是经常过节的。这样的包子,我小时候一次都能吃三个,四个,有点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意思。后来条件好了,包子一般放的是真正的猪肉了,以后也做过别的花色,象鸡蛋豆腐韭菜包,甜豆沙包,但我最想念的是最早吃的那种萝卜丝油渣子包。

我前段时间打电话给我妈妈,说起她蒸的包子,我说,小时候那种用油渣子做的包子好吃。妈妈听了说,“那有什么好吃的。”她的意思是那个没有营养。虽然现在大家都不蒸馒头了,都在街上买了,她偶尔还蒸一两回包子给小辈们吃。

时光拉回几年前,我下面又说的是烤羊肉串和牛肉粉丝煲。

不知什么时候起,大概是十年前吧,羊肉串开始流行起来了。我有时也吃,但不上瘾。羊肉串的肉,其实以肥肉居多,但不肥不好吃,切得很薄,有时候一串甚至就放一片长长的肉,放在火里拷,兹拉兹拉地往下滴油,再刷上孜然粉,辣椒粉,做的人会烤肉之前问你要辣的还是不太辣的。吃的人是很过瘾,烤肉的人是整天地烟熏火燎地啊。串肉的用铁钎子居多,我开始吃的时候很小心,一怕戳到自己的嘴巴,二怕烫着,三怕太辣了。后来很快就知道了,一杯酸奶在手,另一手拿羊肉串,辣的时候喝两口,很爽。

后来我家附近的几栋楼之间的小路上有个下岗女工开了一个烤羊肉串的摊子。她的手艺好,人和善,擅于和顾客闲谈两句,态度不卑不亢,和蔼可亲。所以,她的生意很好,天天都围着很多人在那里吃。开始她只有一两个桌子,后来场面越来越多,桌子越来越多,放不下了,都快延伸到我们家那边的楼。后来她还雇了一个小工,帮她一起烤肉。每天从中午 12 点钟,到晚上 9 ,10 点钟,她就在那里忙忙碌碌, 风雨无阻;下雨了,有一把大黄伞挡住。我对她很有点怜悯,她的生意好,我也为她高兴,但是也不喜欢她常年来制造空气污染,天天浓烟缭绕的。

我的邻居女友 D 是这个拷羊肉摊的常客,她那时还没有结婚,吃住都在父母家里,据她说,她的工资一大半用在了旅游上来,其它的,我猜,有一部分是进她的肚子的。她下了班,就站在那里大把大把地吃,有时候我出来,远远地看到她,她朝着我扬扬手,有时候我也跟她一起吃,一起聊天,一起换地方,躲避那随风向而转来转去的从摊子飘来的呛人的浓烟,她后来和这个女老板熟了,就经常买了回家吃,晚上再把铁钎子送回来。她有点上瘾了,我想到。

去年我也用这里的烤箱做了一次烤猪肉串(因为老公不吃羊肉,呵呵),按照私房小菜的菜谱。味道还行,但是烤了最好立刻吃,不然就硬了。当然和想象中的羊肉串是没法别的。 做了整整两大盘,加上别的菜,请了一次小客,客人们还挺喜欢的,我也很高兴,不虚此“ c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