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
文章来源: 维妮2008-03-26 13:23:48

回国探父母,父母那种总把孩子当小孩(无论你的年纪有多大)的心态,让你好笑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回到国内,我妈是不让我自己出门的,她的观点是,我在国外呆久了,对国内情况不熟悉,大大咧咧的,自己出去有危险。我上街购物,出去和朋友吃饭,都要朋友来接,并负责送回。并定下规矩,每隔一个小时要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为免我妈着急,我只好乖乖执行。刚开始,我只觉得好笑,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怎么搞得像个外星人似的。但是,说得多了,时间一长,我自己也有些疑神疑鬼的了。上街时,我妈是不让我带包的,怕被抢了,我妈让我拿个土不拉叽的小槊料袋,里边放个信封,钱就放在信封里。槊料袋拿在手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安全。这样的防范,也使我不由的提高了警惕性,从槊料袋里往外拿钱的时候,都要警惕地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注意。行走在街上,随时可发现可疑人,或有可能是想偷东西的,或有可能是想抢包的。

每次回家,父母都拿出很多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钱给我用,绝对不让我去换人民币用。我真的很不忍心用他们的钱,可我不能拒绝,我接了他们给我的钱,用了他们给我的钱,他们愉快,高兴。但这样一来,我就不能挥霍这些父母的血汗钱,我得省着用。我父母要我出门就打的,不要坐公共汽车。说老实话,国内打的费用是很低的,尤其是用外币来换算,但因为是父母的钱,我能省就尽量省。有时我看公共汽车人不多,偶尔也乘一下公共汽车。在车上,受我妈的安全洗脑教育,我也是百倍提高警惕,严防小偷,扒手。

小时候,每到星期天(那时,星期六是工作日),我爸睡午觉起来后,就带着我上街,我爸上街的主要兴趣是上新华书店,我的兴趣就是享受逛街,爱逛,还有就是逛街回来的路上我往往会得到一根两分钱一根的,两到三节长的甘蔗,或一块酸野,这也令我想往。以后长大了,就没有一起上街这回事了。可是自从出国后,每次回国,陪我(而不是我陪)上一次街,就成了我父亲必履行的一个程序了。由于我母亲的身体问题,我后几次回国,她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陪着我长时间的逛,给我和我的先生,儿子买这个买那个了,而她给我钱让我自己买,她又不满意我买得太少。因此,我爸陪我上街,还担负着我妈交给的重任,为我妈买东西给我。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很享受的与我一起上街,我总有一种想哭的感动,真就是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里唱的:老人不求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照例,我和我爸必逛的是新华书店,到了新华书店,我爸分配我自己找我自己需要的书,他自己找他自己需要的书和他认为我需要的书。然后,我们两人汇总,挑选,最后,我爸交钱,这一交钱,往往就是上千元。这一份厚厚的情,我累死也要往回背。

回到家里,同学朋友打电话找我,最怕的是我妈接电话。因为我妈是最不愿意我出去的,朋友们都很怕我妈怪她们把我勾出去。其实我妈不会怪他们的,但我妈往往会挡驾。如果朋友说想见我,我妈就会热情的邀请:来家里见。如果朋友想要跟我吃个饭,我妈也会热情的邀请,来家里吃,想吃什么,我给你们做。我知道,我妈就是想时时刻刻跟我在一起,说起来也很令人伤感,我妈老说她身体不好,这次见我,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因此,我也尽可能的呆在家里,陪着父母。最近回去的一次是去年夏天,这次我没有和朋友在外边吃过一餐饭,甚至有几个朋友听说我回来了,特意提前结束他们在外地的事务,开车赶回来看我,我也都很不识趣的没有见他们,因为那是我临走的最后一天,我要把我所有的时间留给父母。

我现在有一个心愿,就是尽快结束我现在的业务,让我脱身成为一个自由人,让我有时间能够经常回家看看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陪陪他(她)们,让他(她)们多享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