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特立独行的美国人
文章来源: 亚特兰大笔会2010-11-11 17:57:58

美国人崇尚个性,大多喜欢“我有你没有”,喜欢特立独行。

在美国住了十几年,我对身边的“老美”的认识慢慢多起来,越了解他们,这一点给我的印象越深。很多老美八小时以内是专业人士,八小时以外却有自己醉心的爱好(hobbies),这些业余爱好跟他们自己养家糊口的的职业可能毫无关系,但他们可能在其中“玩物”有志而且“玩物”有成,“玩”出个性、“玩”出名堂来。我认识的美国人,有八小时以内做化工研发咨询、八小时以外写历史小说而且已经出版了好几本的;也有职业是高分子加工教授、而业余喜欢研究考古学、对古代中东的铜器和金属的研究水平高到可以到著名的宾州大学考古博物馆兼职的。

大多数美国人对工作是积极进取的。就工作的勤奋而言,美国人可能比不过亚洲人,但超过欧洲人。这些爱好独特的美国人在自己的八小时以内的“本职”工作中也并不偷懒,甚至颇有成就。但是大多数美国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比较现实而不极端,大多数的人既尽自己的努力,又不做“工作狂”。美国人知道,人生在世,还有很多比职业、比工作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家庭,比如信仰。说到底,一个人最看重什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美国人不喜欢、也看不起只知道追求职业成功、只知道爬公司“升迁梯子”的人。对这类人美国人最常用的评语是“Get a life!”——“有点生活情趣好不好?”另外美国人似乎特别青睐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做的“正业”当然不是没有价值,但是就创造性而言,则往往是“不务正业”的业余爱好更具创造性和张扬个性的独特性。美国人愿意在业余爱好上投入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美国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因为共同的业余爱好招聚在一起的社团也很多。美国人不愿意当干燥无味的工作狂,而要做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美国人在自己的孩子选择专业上也教育及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美国人通常也欣赏中国人父母注重孩子教育。注重教育固然很好,但中国深受儒家影响的教育制度很多时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也把儿女能进名牌大学或者“成名成家”当成至上、终极的“偶像”,或者逼孩子选择医生、律师等能挣大钱的职业,就连孩子学棋琴书画也带着父母强烈的逼迫。这样逼出来的孩子,多半是“高分低能”、高IQEQ、有知识技能而无生活情趣和为人处事能力的书呆子和工作机器。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有点摧残人性的。孩子即使按照父母的期望“成功”了,也会记恨父母。

而美国人懂得人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以学校里的分数或公司里的业绩来衡量。美国人对“成功”有更多元化的定义。而同时美国人对独特个性的看重在其教育制度中就有很多体现。从幼儿园开始,美国的孩子就被教导“你是独特的。上帝创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对美国孩子和大人影响都很深的漫画诗人苏斯博士(Dr. Suess)的诗来说,"There is no one alive who is You-er than You"(“世上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比你更像你”)。所以美国人不愿意随拨逐流跟着别人后面去追求“成功”,而宁愿有自己独特的专长,而且自己能在其中陶醉享受自己的创造。美国孩子考试可能考不过中国孩子,但他们可能比中国孩子快乐;美国人在公司干活也许中国人会觉得没有自己出色,但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懂生活、更有“文化”。美国人在选择职业上也更注重精神追求而对物质上的获取有更潇洒的态度。

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小伙子卡勒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第一次见到卡勒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查经班。唱诗(歌)的时候我发现坐在我旁边这位浓眉大眼蓝眼睛的“老外”小伙子也在跟大家一起唱——中文!后来发现卡勒不但能用中文唱诗,而且能用中文参加查经、分享自己读圣经的心得、读中文书籍、甚至朗读有点半文半白的合和本中文圣经。跟很多懂中文的美国人一样,卡勒在中国住过几年,边教英文边学中文。回到美国后,他在新泽西的一家中学教西班牙语——可见他的西班牙语也很好。比起欧洲人来,美国人会外语的很少(美国人也常常以此自嘲),中文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了。所以卡勒的语言天赋真的很了不起。在廿一世全球化的今天,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求职和自我发展无疑是一种优势。

但是这位腼腆的小伙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只是他的语言天赋。他更以自己的谦卑、善良和平和令人产生好感。仅仅这一点已经跟大多数显得不大懂事的美国年轻人很不一样了。而他的人生追求更是令人感叹。今年夏天,卡勒跟我们告别,去宾州农村门诺派(Mennonite)基督徒的老乡家帮人干活了。这一去就是几个月,还没有计划好什么时候回来。门诺派类似阿米绪人(Amish),虽然没有阿米绪那么排斥现代技术,但同样崇尚简朴生活。卡勒在那边,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床,到牛棚挤奶。白天还要在农田和鸡圈等里面干很多农活。他住在老乡家,跟他们一起吃饭(全部食物都是自己种或自己养的“有机”食品),一起读圣经、祷告、敬拜上帝。卡勒自己并不是门诺派信徒,但他觉得门诺派那样的简朴生活值得现代人体验,那样的单纯、返璞归真的生活可能帮助现代人净化心灵、追求上帝。临别的时候卡勒跟我们谈起他对将来的打算。他说自己一直对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去扶贫有感动,曾经特别想去新疆,但他希望这一切不是出于自己的热心,而是出于上帝的旨意,他还在寻求。卡勒还没有结婚,也在祷告上帝赐给他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我在心里为他默默祝福,也为这个年轻人的独特志向感动。如果对他不够了解,也许我们会为他惋惜,以他的语言天赋和能力,照一般人的想法,本来应该会有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的。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活法。因为他相信,人生的成功,并不只是要用财富和“事业”来衡量。他更愿意让上帝使用自己的天赋,让自己成为把爱带给他人的一个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