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是不是一个国家?
文章来源: 谢盛友2018-03-31 13:17:27

民国是不是一个国家?

台湾学者吴明益的《单车失窃记》是今年13部入围"布克国际奖"[1]的作品之一。这位作家指出,名单公布时,在布克的网页上,他的国籍被从"台湾"改成了"台湾,中国"。

吴明益在脸书上表示,他不能同意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他说,"在国际布克奖的长名单公布后,主办单位的网页已将Taiwan更改为 Taiwan, China。这和我个人的立场不同,我会寻求协助,向主办单位表达我的个人立场" 。

布克主办方称,他们被告知,"中国台湾"是"正确的、政治上中立的表达方式"。主办方补充说,他们将寻求英国外交及英联邦当局作出澄清。

吴明益的这部入围作品以中文创作,翻译成英语。该作叙述了这位小说家从一辆失踪多年的自行车寻找父亲身影的故事。本届决选名单将于4月12日公布;5月22日公布获奖者。

民国是不是一个国家?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台海两岸陷入分治状态,双方分别拥有独立的政府。北京视台湾为有待统一的固有领土,必要情况下,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收复台湾。

中华民国是位于东亚的民主共和国,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联合国期间是中国的代表政权,之后则因有效管理之实际领土与台海现状而在国际上通称“台湾”。建政之初继承原清朝统治的中国领土,至今仍宣称自己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1945年二战结束后从日本接收台湾和澎湖。1949年因国共内战失去中国大陆在内的大部分领土治权后,现今实际管辖的领土总面积36,197平方千米,包括台湾本岛及周边岛屿、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乌坵列岛与部分南海诸岛,首都为台北市,最大城市为新北市,总人口约2,355万,主要由汉族与台湾原住民族组成,国家语言为标准汉语、台湾原住民族诸语与台湾客家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正式继承清朝统治中国。此后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政治体制更迭。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后长期一党专政,但在1949年底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后政府迁往台湾,而中国共产党则在同年10月1日于北京建立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中国大陆,开启两岸分治的格局;虽然中华民国政府仅有效统治台湾及部分中国东南沿岸岛屿,但于其后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代表中国,亦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直到197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退出联合国后才逐渐失去广泛他国外交承认。

现今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存有争议,属于不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主因在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打压、两岸分治分立的关系(即中方所称的台湾问题)、以及一个中国政策影响。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长期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主张拥有完整中国领土主权,但该主张在1992年动员戡乱结束后逐渐不被提起,也不再坚持“反攻大陆”主张。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否认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并透过立法宣示当台湾正式宣告独立、局势不利其将来控制台湾、或两岸无可能依其标准“和平统一”时,有可能动用武力攻打台湾。此外,随着台湾主体意识与独立运动兴起,也有论点主张中华民国流亡或殖民台湾、以及台湾地位未定论。

中华民国从一开始就具备独立的政府机构,有自己的军队,银行,货币,法律制度等等,无论从地理政治还是文化族群的角度,中华民国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中华民国得不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中华民国没有进入联合国,如果以这两条做标准,那1949-197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难道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始,在国际奥委会的协调之下,中华民国一直是用“中华台北” (Chinese Taipei)的名称参加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中国媒体曾将台湾代表队称为“中国台北”队,当时引起台湾方面的不满,随后又陆续改回“中华台北”平息争议。

---

[1] 布克国际奖,又译为英仕曼书人国际奖(英语: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文学奖,主要是表彰世界各地使用英语创作的作家或者翻译文学作品的优秀人士。自从2016年起这个奖项的设置有了大规模的调整。现在是每年颁布给一部作品的英文翻译,获奖作品的五万英镑奖金由该书的作者和翻译者平分。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is an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ward hos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rize to complement the Man Booker Prize was announced in June 2004. Sponsored by the Man Group, from 2005 until 2015 the award was given every two years to a living author of any nationality for a body of work published in English or generally availab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t rewarded one author's "continued creativity,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contribution to fiction on the world stage", and was a recognition of the writer's body of work rather than any one title.The judges for the year compiled their own lists of authors, and submissions were not invited.

Since 2016, the award has been given annually to a single book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a £50,000 prize for the winning title, shared equally between author and trans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