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朔与金庸说起
文章来源: 淡淡微风2006-01-05 20:56:16

 

  这些天,颇看到一些关于王与金的讨论,社科类文学类的问题,本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但是有些说法,觉得有些纳闷儿,就忍不住也罗嗦几句。

  看这些讨论,有两个不明白。一个是为什么非要把王金争个高低;另外一个是,不喜欢哪个都可以,为什么不喜欢就把别人贬低到一钱不值。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这东西,本来就是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儿,除非差距过为悬殊,比如拿鲁迅和我比,或者水平太差,比如让我家邻居写中文,不然的话,无非就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之别,更何况两个人的文风、类型、艺术追求、思考角度等等全然不同。本来就大相径庭,基本上没什么可比性,不过就是当年王朔不知道为什么和金庸抬了一杠,怎么就把他们俩扯一块儿比起来了呢?王同志挑挑金老的毛病,也不见得他就比金老高明啊。
  王朔那套自己很得意的悄悄说“中国还有谁出四卷本啊”的书,我很喜欢,曾经先后买过三套,都被人给黑走了——那时侯我可是勒紧裤腰带才买的起的穷学生啊,当然后两次就改买盗版了。
  不去从文学上评价他,那既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我的爱好,只是喜欢他那俏皮劲儿,就象有些人喜欢赵本山。另外呢,他早期的纯情故事还是不错的,虽然有迎合市场和民众的成分——这个谁敢说没有呢?可毕竟还有颗“年轻的心”——艺术家如果没了真诚,也就差不多不行了。中期那些只顾着耍嘴皮子的基本上是垃圾,就不说了。后期的也比较好,尤其“动物凶猛”,一向是我以为王朔最好的小说,说是杰作也可以。
  再可以一提的是我在那个气功系列中提到过的,在那个气功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里,敢于反思和反对,不管是在胆气上还是独立思考上,都有其过人之处。
  金庸小说我想就用不着我说了,优点太多,缺点也不少,不过从通俗小说的角度,怎么也是大家。以后中国的小说史,王朔和金庸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就象冯小刚周星驰张艺谋陈凯歌,都是中国电影划时代的人物一样。他们被众多的人喜爱,各有独到之处,并不是谁看不惯了说几句坏话,就能抹杀的了的。

  似乎有人说金庸写多女追一男是什么封建意识或者是意淫或者是男性中心意识作祟什么的,看了以后不由得想笑,如果做学者的研究来研究去,就只得出这些结论,那这样的学者倒是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好,至少还能烤出些古典味道来,水平不提高也可以学可口可乐说自己比较崇尚古典美。
  我不知道生活中有哪位,只垂青一个人或者只被一个人追过的,也许各位见识广博可以教我。一个人出色了,不管是男人女人,都会有很多人喜欢被很多人倾慕,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地方,要扯上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之所以出现多女追男主角的事,不过是因为故事总要多写主角,而不能谁都写,那些追男主角的女子,难道没有人喜欢么?可是如果每个喜欢那些女子的人,也都要交代一番,那就不叫小说,改电话簿好了。或者学梁羽生,每个人最后都给个归宿,那样理想化的生活,我看世界上是永远不会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也不会。马克思老人管的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按需分配,大概也管不了感情按需分配吧。
  
  有些人说金怎么怎么笨,或者王如何如何,我没细看。一般来说,评论发展到了攻击,我就不看了,因为量变质变,喜欢攻击别人的人,水平往往就那么回事儿。——当然反击者除外,具体情况也要就事论事,不能一概视之。
  话说到这里,我就觉得把话说圆满是何其难也,怎么说都有空子可钻,挑刺儿可是太容易了。
  我不知道那些说王笨或者金笨的人如何,但是一般来说,觉得别人都笨的人,往往自己也聪明不到哪里去,当然,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玻尔费曼之类的天才除外——不过,以我的网络经验,天才一般是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这样的评论的。
  那么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决不会那么简单,也不是仅仅一个笨字能了解的,不管是说老百姓笨还是作者笨。超级女生,琼瑶,清宫戏,莫不如此。很简单,喜欢超级女生的人里,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十岁的女人,原因绝不会一致。而喜欢清宫戏的原因,不一定是老百姓太傻,也许是有些人太不傻了吧。
  同样,把超级女生的流行归结为对民主的渴望,和把当年“小芳”的流行归结为下乡情结,都有些无稽。或许有一部分人是那样,但说所有,就是过犹不及了。人群的组成是多元的,人心也是多面的,人的情绪更是多变的,每个人欣赏或喜欢一样东西,原因都不容易相同。同样一个人,同样的一样东西,不同的时间,喜欢的方面也不一定相同。把分类刻意固定,不是自己的无知,就有故意混淆视听之嫌。各花入各眼,如是而已。如果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花,就一定要说那种花是臭的或是丑的,那就不是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了。
  喜欢或者不喜欢王朔,喜欢金庸或者不喜欢,都有其理由,也都可以理解。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作品是完美的,也没有人的相同的,不管是写书还是看书的人,总归有自己不同的优缺点和欣赏角度和层面。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喜欢,就质疑别人的不喜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就质疑别人的喜欢,那就不单单是文化艺术问题了。

  王金二位,书里书外,都是聪明人。可惜的是,王朔写到了他最好的书“动物凶猛”以后,就不知道怎么了。金庸比他聪明些,写了“鹿鼎记”自行封笔,其实他大约还是想写的,比如他自己就说改写历史小说,然而终于是没写。
  文人的才思不可能永远持续,江郎才尽,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也是自然规律,虽然谁都不愿意面对。几乎每个人都要挣扎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才肯放手,自己主动,那是断乎不愿意的,这一点上,金庸比王朔高明了不只一分,不过,那也许是因为金庸的事功场面太多,写书只是他的一面而已。
  老了改书的举措,只是一个老人爱惜羽毛导致的想当然——求完美之心,与补缺之想,我们大家都曾有过,除非个性里就没有负责任的理念——虽然有些续貂的味道,却也未可厚非。毕竟那是自己的孩子,想打想骂,却也由的他。只是,做与不做由的他,成败与否,就未必由得他了。
  古人早说过了,人常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金庸当初写武侠,大约是想不到会因此带来今日之“治隆唐宋”之高位,大约也没有想到,自己改改自己的书,会有那么多人气愤填膺吧。
  可见,中国人道理上早已经说的很明白,要做到却是太难太难,“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祖宗是聪明的,可惜败家子太多。文化越是深厚,越不容易传承到位,中间的曲解变质或者偷梁换柱狗尾续貂,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明白道理是容易的,要做到甚至做好,终归不是那么简单。说出那样道理的人,是不世出的人物,能做到的人,也非不世出不可,其他,不过只是看热闹凑热闹罢了。这也让我想起那句西方的话:做个好首相是容易的,可做上首相太难。大致的意思吧,原话忘了。

  也很奇怪那些喜欢说谁谁就是怎么想的人,似乎他们是王或者金的身边或者知心人。从小说作品里寻幽探胜,追踪别人的潜台词和潜意识,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研究方法,但如果走到太远,也就又因应了据说是列宁的话:真理往前迈进一步,哪怕是仅仅一小步,就成了谬误。也有人说,天才与可笑之间,往往只差一小步。这些市井闲话或者至理名言,能流传到我这等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胡扯的人耳朵里,流传如此之广,想来并非偶然,大约应该是有些道理的吧。
  这也让我想起以前国内那些宫廷密闻和红朝旧事的纪实小说,似乎那些领导人开会和谈话之时,他们曾经与闻或者当事而且钻进了别人的脑子,因为别人的想法和谈话,他们都一字一句的写了出来。世间之高人,真是处处都有比比皆是。而喜欢意淫的,也不唯写小说和看小说的人。

  其实,最令我忍不住摇头的,还是一些发表看法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把别人往低里说,往差里说,往龌龊里说,似乎踩了别人自己就很过瘾。这样的心理和状态,殊为不解。
  王朔贬低了金庸,自己并不会因此就高出了三寸,看他的成绩,还是要从作品里来。论坛上贬低别人的,水平也不会因此高出什么,一样是要看他自己的品格和作为。

  闲言碎语,了无意趣。有涯之生,聊以谴兴。
  惭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