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十念法门之——念戒
文章来源: 淡淡微风2005-04-05 18:42:18

 

  说完了“佛法僧”三宝,紧接着就是“戒”。
  学佛重在“修”与“悟”,修自然是努力的过程,悟则是努力的目的。修的方法有很多种,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者,然而无量的法门并不是一定都要知道的,也不是都能学的到的。当然万变不离其宗,一通则百通,明白了基本的道理,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创立适合自己的方法。禅宗语云:“我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方法都是针对不同的问题来的,没有了问题,自然不需要方法。这也可以和“物我双泯”联系在一起理解。禅宗有一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也是可以好好想想的问题。
  想“悟”就要“修”,“修”就离不了戒。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戒”就是头顶上烙上戒疤,成天青灯古佛,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敢做,唯唯诺诺过日子,根本没有个人意志、思想和自由可言,其实那都是影视小说造成的误解,佛学其实是非常活泼的学问,是最个人化的学问。
  “戒”其实就是告诉你,如果你想达成一个目的,就要避免做一些影响达成这个目的的事,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这不只是佛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样事情都是如此,必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的东西。世间事有得必有失,平衡其实处处可见。当然也有人样样都占便宜,样样都不错,不过那样的人是极少数,就象天才是不世出的一般,那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虽然佛家自有一套解释的方法,但语涉玄奥,与如今科学有违,我们避开不谈。
  
  “戒”,说白了,就是管理自己的方法。和如今企业管理条例或法律类似,只不过一个是管企业或社会,一个是管自己。
  佛家开始是没有“戒”这一说的,是释伽牟尼看到大家修行的时候没有可以遵照的东西,造成了行为失当,也有的行为不一定不对却对修行有影响,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让大家“有法可依”,也就是“律”。“律”后来发展成了三藏经典中的“律藏”,在大乘八宗中也有律宗,就是专门以依戒修行为主旨的。前面提到的李叔同就是这一宗的传人。
  佛家的宗派很多,修行方法也很多,自然会有容易入手和比较难的,不过一般都是有针对性的,可以按照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难也容易,不适合的,容易也难,所以说修行是很讲究的事情,绝不是僵化的,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选择方法,才能走对路,才能事半功倍,自然这里最好有“明”师指点,过来人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有那个福气。
  那么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修又找不到好老师的时候怎么办呢?别急,佛早已为我们想到了,他说:以戒为师。戒律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不会教我们走歪路的,只要按照戒律的要求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一定会走上修行的正路。这是最稳妥的修行方法之一。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佛家的修行方法里,律宗是最难的一派了,这也是律宗少有大师级人物的原因。自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道宣法师以后,恐怕也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了。毕竟,找出自己身体心理上的问题,再逼着自己改掉,实在是和自己过不去的一件事。要知道,从世俗的看法,人的快乐可大都是这些问题上来的。
  其实,修行是很快乐的事,就象很久没有锻练的人,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会有些不习惯,也许还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只要上了路子,习惯了,就慢慢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乐趣,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是道家说的如“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给,而且快乐的让人不愿意出来,所以大菩萨又有一戒,“不住内触妙乐”,不许你在里面快乐着不出来,不能因为只顾自己快乐,就忘了自己还有教化别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