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是扬长避短还是勤能补拙?
文章来源: 蔡真妮2010-11-10 18:09:22



经济学上有个“木桶效应”理论:决定一个木桶的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许多家长把这个理论套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以期把他的短处“拉长”,让孩子这只“桶”能够装最大量的水。

我觉得“木桶效益”理论,用在管理工作中:工作效率由最慢的那个环节决定的,是正确的,但是并不适于孩子的培养上。

因为一个人并不需要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也不需要拥有所有的性格优点,只要在一个方面出类拔萃,就足够了。以己所长去选择职业,既能轻松做出成就,自己也会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认识一个母亲,她读过很多育儿书,对教育孩子有理有据,全力以赴。她的儿子是个内向、木讷的孩子,母亲从小送他去学演讲,学表演,参加人际交流课程……她这么做的的理论根据就是上面讲的木桶效应。她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不要因为内向的性格影响了将来的自我表现和人际关系。

几年下来,孩子上了初中,母亲的刻意培养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得开朗起来,孩子的性格似乎更内向了。和人交谈时眼光游移,十分敏感,能不讲话就不讲话,毫无阳光的性格可言。其实这个孩子特别心灵手巧,他坐在那儿组装一个汽车模型能够好几个小时不动地方,聚精会神,十分专注。初中时刚接触化学知识,自己看书搭起的简易实验装备有模有样的。他好静不好动,不喜欢社交活动,就愿意闷在家里捣鼓东西。他妈妈软硬兼施逼他出去和朋友玩,也经常在家里开party请朋友来家里,他也参加活动,但是他没有什么热情,只有别人和他谈起组装某样东西时,他才会眼睛发亮地说个不停。

看到这个孩子,就觉得妈妈的功夫下错了地方。她偏重于弥补孩子性格中的短处,孩子因为总是处在自己不如人的感觉中,费劲地与自己的性格较劲,他渐渐地就失去乐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以自己所短去搏人所长,失败挫折在所难免。

反之如果这个妈妈关注到她儿子的长处,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他喜欢又有能力的地方,那么可能会造就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来,而孩子也会自信与快乐得多。

 

前兵乓球女子世界冠军焦志敏的儿子十八岁得了全美业余高尔夫球赛的冠军,是此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焦志敏的韩国老公安宰亨以前也是乒乓球国手,退役后一直做乒乓球教练,他们的儿子没有打乒乓球而去学了高尔夫,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以焦志敏和她老公在兵乓球界的声望和人脉,让儿子学打乒乓球有太多优势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为儿子铺出一条路来。

但是焦志敏是个很有智慧的妈妈,她解释孩子没有学乒乓球的原因时说:“我很了解我的孩子,从小他不是很灵活,这对他打乒乓球不是优势,但是他很稳重,他站得稳、手稳、心也稳,而这恰恰是高尔夫选手需要的特质。”

焦志敏没有去让孩子去“勤能补拙”,努力提高其灵活性来打乒乓球,而是根据儿子的优势所在,因势利导,让他选择了打高尔夫球,儿子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可见,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职业选择来说,“扬长避短”才是王道!


我想为人父母的都可以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哪壶不开偏提哪壶,逼孩子把弱项变成强项,而是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最能发挥他长处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