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服从分配”
文章来源: 蔡真妮2009-10-13 12:54:57



朋友小国生长在不算偏远的农村,多年前曾有过一个杂技团到他们那里招过小孩,所以小国和伙伴们打小的理想就是可以被杂技团招上,每天都在一起“练功”,那是唯一可以离开乡下的途径。后来改革开放了,孩子们都可以上学了,小国聪明,数理化一看书就明白,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统一安排他们成绩好的学生参加高考,高考完后估分,他估了480 分,头一年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是 380 分,尽管每年的录取线都会提高一些,但是 480 分还是肯定可以过线的。

小国觉得匪夷所思,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记忆错误,估错了。

自己,怎么可能上大学?

在乡下,上大学是那么那么遥远的事情,那么美好的、根本够不到的、连做梦都不敢去想的事儿。


老师发给大家报志愿的表格。

小国不想填,他的同学们也都不想填,谁都觉得填也是白填,上大学这种事不会落到我们这些穷乡僻壤的土小子们头上。老师自己也不肯定,因为之前学校没有人考出去过。但还是劝他们,不报白不报,选几个学校填上也不费什么事。

小国觉得有道理,即使考不上,报报志愿也不会有什么恶果,全当玩了。

可是报什么学校呢?


他对天文极有兴趣,没事就琢磨天上的星星的位置,怎么移动的,哪一颗最亮,月亮如何升起落下……

他看到大学目录上,兰州大学有核物理系,他小时候看过防空知识的小册子,知道那原子弹是往天上打的,这个和天文一定有点联系。兰大这个专业在他们省只招一个人,他知道肯定去不了,就报上第一志愿过过瘾。

第二志愿他选了一所水利大学,因为他的班主任——学校里唯一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师,是从地区师专毕业的,从来都没有走出过那个地方,告诉他,内地某水利大学挺好,是大学,他有个同学的同学就上了那所学校。

小国问不都是大学吗,有什么区别,老师说,有的大学叫大学其实是大专,他提到的那是真正的大学,以后还可以考研究生。

可以考研究生?小国一听,觉得这所学校太牛了,就报了第二志愿,专业选了水文专业,这个专业在他们省也只招收一人。他想天文有个文,水文也有个文,应该差不多属于一类的,反正也上不去,就报吧!

第三志愿他报了师专,能当个老师吃公粮简直就是一步登天了。


等到成绩下来,他真的考了 485 分,而那年他们省的录取线是 418 分。好几天的时间,在地里干活的间隙,坐在地头他嘴里就嘟囔着,要上大学了?他不断地说服自己相信,这是真的,超出录取线那么多,应该可以上大学了。

那么究竟会上那所大学呢?

他收到了那所水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入学了,他才搞明白,他的专业和天上的事儿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往下面走,研究如何寻找地下水源的。

本来以他的分数,完全可以报一所不错的重点院校,被老师误导了。不过,老师至少有一点没有说错,这所院校确实可以考研究生。他入学后不久就认证了这一点,然后就冲着研究生的目标努力。在他看来,大学都能够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他已经一步登天了啊!

再往天外天去,易如反掌。
 
大学毕业,他考取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



他的好朋友邻村的小嘎子,当时自己估分是 420 分,高出去年的录取线 40 分,老师认为他有希望上大学。他和小国一样,也是强烈地感觉得自己不可能上大学,他比小国固执,老师让他填志愿,他把名字写好后,盯着看了半天,涨红了脸,猛地站起来把表还给老师,梗着脖子说,填也是白填,不要去痴心妄想了。

老师怎么劝他都不再碰那个表一下,他觉得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丢人。

老师看着空白一片的表格,觉得也不能就这么把表交上去,太难看了,就提笔在最后是否服从分配那一栏潦草地写下了四个字“服从分配”。

志愿表上如果填不服从分配,那么学生没有报的学校就没有权利去录取,如果填了服从分配,那些招不到足够学生的学校就可以随便录了。当时,城市的孩子不肯去学农,而农村的孩子更是一门心思要走出农村,也不肯报农学院,所以农学院是最受冷落的学校,小嘎子最后被一所农学院录取了。

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自己捣了自己好几拳,然后就蹲在地上哭。不敢相信啊!上大学了!对于他来说,管它学什么,什么学校,那是上大学啊!!

四年后,他也考上了研究生,如今已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大教授。


他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龙飞凤舞着改变了他人生的四个大字 ---- “服从分配”。


我对于从农村出来的朋友,心里格外有一种敬佩,因为听到了太多上面这样的故事。同样的成功,在信息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背景、外在支持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克服不知比城市孩子多多少倍的困难,才能做到。

大学考试,虽说是同一时间,考得是同样的题目,但在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之间,并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