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工孩子的胡闹与美国火箭上天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7-02 13:04:53

        《十月的天空》( October Sky )根据火箭专家候默( Homer Hickham )的真实经历拍摄而成,讲述了少年时代的候默出于兴趣和梦想而把火箭发射上天的故事。
        候默出生长大在一个传统而又严厉的煤矿家庭,在他们那个地方那个年代,除了极其个别孩子因为橄榄球成绩优秀而得到奖学金进入大学外,其余的就是子承父业成为挖煤工人,几无例外。 1957 年十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当看到卫星划过天空的那一刻,候默决定要发射火箭上天,拿到奖学金,进入大学,改变自己未来挖煤的命运,虽然有同学戏言那种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
       除了火箭研究本身的困难,候默首先要克服的是来自父亲的阻力。父亲是挖煤队长,在厂里是舍命救人又粗话连篇训人的大哥大,在家里是面带威严说一不二的家长。在父亲的眼里,橄榄球成绩优秀的大儿子是他的骄傲,大儿子的每一场球他都会去,而二儿子候默几乎撑不起他的眼皮,那个火箭研究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是一种恶作剧,那是在毁灭他在煤矿事业的光明前程。他把候默的工具和材料从地下室扔到了雨里,他规定候默不许在矿井的地界上研发火箭。他说火箭这东西根本就是一钱不值。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煤!没有煤就没有钢铁,没有钢铁就没有这个国家。因此,挖煤工人才是这个国家的脊梁。他希望候默好好的干,将来能接他的班当个队长。因为父子俩的意见分歧和紧张关系,候默跟父亲说:“我和你不是不一样,而是太一样。”是的,他们不一样的是选择,而共同拥有的是倔强。
        虽然阻力重重,可动力更大,候默的第一大动力就是内在的兴趣。虽然对火箭一窍不通,材料动力等都是从零起步,因为兴趣他在图书馆里查阅不倦;第一次实验炸毁了自家的栅栏,第二次实验火箭直接飞到了煤矿办公室门口,因为兴趣他步行八个英里把研究中心从地下室移到了一个小山上;当机械师傅告诉他焊接技术很难时,因为兴趣他回答“我可以学”;当老师告诉他那本高级数学她自己都不会时,因为兴趣他回答“我可以学” …… 他的第二大动力就是来自老师同学的支持。候默和他的火箭研究四人组被同学大标语誉为“火箭小子”,每次的火箭试飞都吸引来老师和同学的观注与喝彩。
        因为一次森林失火与火箭试飞时间地点上的吻合,他们的火箭研究被迫中止。父亲受伤,候默辍学下井挖煤。老师病危,候默前去探视,老师深情告诉他:“是你们的成就让我的事业变得有意义。”为了老师的心愿,他决定把研究继续下去。他用老师都几乎听不懂的数学公式推算出火箭的着陆地点,找到了火箭,从而证明那次火灾与自己的实验无关,火箭小子重返校园,最终火箭发射成功,在最后一次试飞中他老爸第一次亲临现场,并按下了候默交给的引爆器,孩子的成功把父亲彻底征服了。候默得到了 1960 年的 National Science Fair 金奖,进入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毕业后在 NASA 航天中心工作。
        如果没有卫星划过天空的那一刻,就不会点燃他内心对火箭的兴趣和理想;如果没有对兴趣的坚持和执着,就不会有实验次次失败后的重新振作;如果没有老师所寄予的厚望与期待,就不会有中断后的卷土重来。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要总是能够发现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提供支持的环境就好了。可这何其难呀!






  [URL=http://s03.flagcounter.com/more/IHC][IMG]http://s03.flagcounter.com/map/IHC/size=s/txt=000000/border=CCCCCC/pageviews=0/viewers=0/[/IMG][/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