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进城篇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2-01 21:13:44

        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儿时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参见《玩乐篇》),虽然学习条件的落后(参见《教育篇》),我还是幸运的读了高中,考了大学,实现了农村人进城的愿望。这个进城的过程和刘姥姥进大观园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舟车劳顿,大开眼界,外加丢人现眼。

        我读的高中是离家二十里路外的一个镇上,对我这个庄户孩子来说应该是进城的第一步,因为那个镇上不仅有一条柏油路主干道,还有三幢三层以上的叫做楼的建筑,分别是镇政府,镇医院还有我们学校。我就读的高中不是高考考点,我们要到六十里路外的县城参加高考。借着高考的机会我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第一次坐上了那么大的汽车,第一次看到了柏油路还有横有竖,第一次看到了楼还能成群,还第一次住上了楼。记得当我们拿到的住宿房间号是 3XX ,我们那个喜欢吹牛显能的班长说应该是在三楼,我们一帮老土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用怀疑的语气质问他,不过最后证明他这次没有吹牛,可见班长大人在此前是住过楼的。

        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我这个当时年级主任眼里的“未来的好复习生”出人意料的考上了大学,这意味着我要进城了。进城是好事儿,可是进城的路真不容易。为了享受学生火车票的半价待遇,在不同的售票点间来回奔波的腿都要跑折了,基本还是买不到座位票。不管火车的时间是几点,赶火车的那天都得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因为只有那一班车经过一里路外的邻村去潍坊。要是车上去潍坊的人少,到县城就给倒卖到另外的汽车上,倒的时候人家会一边热情的给你拿(确切的说是“夺”)行李,一边跟你讲:“十分钟以后就发车。” 别高兴的太早,那个十分钟是他的表说了算,不等到装不下是不可能发车的。你就在那儿耐着性子干耗着吧,千万别着急上火,你急也没有用,赌气换个车说不定等的时间更长。好不容易折腾到火车站,呵!候车室人那个多呀,坐在椅子上的,斜躺在地上的,站在过道里的。终于要排队候车了,大家挤来挤去都想着法子插队。有一次实在看不下去了我也插了一次队,一下子到了检票口附近。正得意呢,检票员哨子一响说从候车室外面的出站口进站。这不是玩人吗?队头一下子变成了队尾。好不容易上了车,这才发现候车室里的人口密度算是小的,火车里基本是座位上有人,座位间的小桌子上有人,过道里有人,打水的地方有人,厕所里有人,门边上有人 …… 站着的时候脚千万别抬起来,否则落下去的时候原来那个地方就不是你的了。去一趟厕所来回得一个多小时,这还得沾餐车的光。火车到站了不代表就轻松了,一次半夜下火车后上了公交车,谁知道那个公车半夜改线,只在火车站和汽车站之间来回的跑,一直到了早上六点钟才把我送到了学校,那几毛钱的汽车票买的是真值呀。

        进城前并不知道自己土,因为周围的人和我土的水平相当,舟车劳顿后终于进城了,相比之下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土劲十足。读高中时有几毛钱就是直接装在裤兜里,后来要去读大学了,妈妈给缝了个钱袋,就是和农村人用来装旱烟末的布 袋一样,口上穿了一个绳,一拉那个绳子就把袋口关紧了。到大学时一掏出来,立即成为一景,原来人家是用皮夹子装钱的;见别人穿的秋衣怎么那么宽松,有的还带个领子,可我自己的怎么那么紧身呢?搞了半天才明白人家穿的不是秋衣,那就是散文里读到的 T- 恤衫;班级集体外出游玩,我一看湖边柳枝招摇,顺手折下一枝,在手里连摇带晃没有多久,一个穿制服追上来说:“罚款十五!”好家伙,这儿的树比老家的值钱呀,还顾人看着;事情还没有就此结束,大家每人分一瓶汽水,我一口气喝完后,嘴里叫了一声:“看我的手榴弹扔的有多远!”随着一声响,大家都惊奇的回头看着我,原来是这个瓶子还要拿回去退钱的,不是当手榴弹扔的,那天丢人真是丢大了 ……

        就这样伴随着笑声和汗水进城了,后来也留在了读书的大学工作成了城市人,再后来又进了更大的城市上海,现在又来了美国,路越走越远。虽然表面上局部地区有些象城市人,可我骨子里还是个地道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