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列颠岛华人侨民集中营(1)
文章来源: 鬼谷雄风2007-11-10 21:05:41

解放了!

前几期我曾介绍过太平洋战争期间,一批中国战俘被日军从中国万里转运到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新不列颠岛(New Britain Island)羁押做苦工,于战后被澳军解救之事(详见:
流放在热带丛林的中国抗日将士),其中曾提及在这个岛上,还有一批中国侨民。

实际上,这个岛上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的广东省,主要是客家人和广府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移居此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里的华人侨民人数曾达1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当时新不列颠岛的首府亚包(Rabaul,也称为拉包尔),这里当时属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领地;到战时,尚有800名左右的华人仍滞留于该地。待到1941年底和1942年初,日军占领该岛,这些华人侨民全数为日军俘获,关进了离亚包西部约15英里名叫Ratongor的一座集中营。在被羁押期间,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也备受日军的摧残,包括人身性命不保、财产损失以及对女性的性侵犯等,不胜枚举。与那些被羁押于该地的中国和其他盟军战俘一样,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他们也同样等待着盟军的解救。

1945年9月13日,占领新不列颠岛的盟军-澳军第11师第4旅派出救援小分队和红十字会人员,从亚包驾驶从投降的日军那里缴获的卡车,前往Ratongor华人侨民集中营,解救被关押在这里的华人侨民。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也收藏有一批反映该华人侨民集中营被解救情形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亚包华人的情况。下面,就是1945年9月13日澳军与红十字会救援小分队抵达华人侨民集中营时,所看到的情形。


得知盟军救援队即将到来,华人侨民集中营的大批人群聚集在营门口,热烈盼望着小分队的出现。


这是欢迎人群的一个镜头。


小分队的人员抵达后,与欢迎的华人人群见面。尤其是这些孩子,太渴望见到他们了。


这个男孩子特激动,爬到树上,将救援队的红十字会旗帜高高挂起。


这些半大孩子,抑制不住激动,纷纷动手,帮救援小分队带来的食品糖果盒药品卸下车来。


看到盟军救援队来解救他们,而且还有糖果分发,这些孩子欢呼起来。


这些母亲带着孩子在等候救援小分队分发糖果。许多3岁以下的孩子都是在集中营里出生和长大的,他们在此之前,还未见到白人长什么样呢。


救援小分队成员给孩子分发巧克力等糖果。


这位母亲带着二个孩子在领取糖果。


这一群已经领取到了糖果。


许多人在排队等候。


分发糖果现场,人群在围观。


这个孩子(应为吴远驹——据张荣煦辨认)拿到巧克力后,就地坐在竹子上吃起来。


澳洲的照片说明显示,中国孩子是生平第一次吃到巧克力。看他正旁若无人地吃着手上的巧克力。


这是救援小分队在当天看到的华人侨民集中营里的房屋和街道以及获得解放而奔走相告的人群等情形。


这是一个华人家庭(蔡洪旺家——据张荣煦辨认)一家大小近10口人所居住的狭窄空间。


这是一个华人家庭向救援小分队展示他们战时为躲避盟军空袭而修筑的防空洞。


这是亚包当地华裔商人Lai For Tai(赖伙泰)和他的女儿Lai Shou Chi(赖秀枝)合影。


萍(许萍——据张荣煦)和她的孩子(许秉坤——据张荣煦)在狭小的房间里。尽管居住条件不佳,但解放了,他们的心情都极好,将家里所有值得摆出来的东西,都挂了起来。


跟随救援小分队前来的澳大利亚第5军史战地小组的S. A. Robinson下士,在集中营里与二位华人女士Chow Yet Fung(周月凤——据张荣煦)和Lai Lni Ying(赖莲英——据张荣煦)谈话。


Jeannete Seto(司徒清——据张荣煦)和Diana Mack(麦美爱——据张荣煦)二位女孩子在向救援小分队的成员演示他们在集中营里改良了的碾米设备。


在盟军救援队到来之际,Rose Mack太太很高兴,正在喂她养的小鸭子和小狗。


Leong Choi Show太太和她在集中营出生的孩子。


这是小姐姐正背着小妹妹,赶往集中营大门口,迎接盟军救援小分队。


Bernard Akun(陈秉达)先生是Ratongor华人侨民集中营的头儿,在过去的三年半多的时间里,他用尽了自己的智慧,以维护全体华人的利益。他站在欢迎盟军救援小分队的人群里,看到今天的一切,有无限的感概:同胞们,战争终于结束了,蹂躏华人的日军也最终要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了。新不列颠岛的华人历史要翻开新的一页了。


在庆贺解放、迎接盟军救援小分队送来食品物资和药品等之后,Mary Chee小姐当场坐下来,将大伙儿要求增加的物资供应清单记下来,希望盟军继续提供给他们,以便在集中营已饱受贫病困扰的华人侨民能得到更好的接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