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教的不是英语,是寂寞
文章来源: 网上无名2009-12-14 06:15:45

0.

我们家homeschool的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朋友对此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当然了,这兴趣绝非出于单纯的好奇。要知道,咱这是深圳,一个凡事都有具体目标并需付诸行动的高效都市。

朋友想要了解我们家的教学事务,倒不是为了把这个模式搬回自己家里,因为在国内根本不存在家庭教育的生存土壤。大家找我,多半都是想让我兼收他们的孩子当学生。天天上课倒也不必,孩子作业已经够多,实在没空加课。晚上,周末,假期,大家都有空的时候,教孩子们学习英语。

深圳的英语教育机构多如牛毛,有连锁的大买卖,比如英孚;也有小打小闹的散兵游勇,比如那天陪邻居家小孩灵灵去幼儿园面试,一个来自加州的小伙子过来搭讪,东拉西扯大半天才让我搞明白,他是在拉我们去其私人幼儿英语学习班上课。

就这么多的学习班,大家交口称颂的,可是一个都没有。谁都知道,送孩子去上英文课,图的不过就是安心。课上了半年一年甚至三五年,银子交了不少,可是没见孩子英文有甚长进。有心不去了,无奈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去,自己停,停得不踏实啊。咳,贵在坚持,坚持个啥,咱就不仔细计较啦。

于是乎,跟这些鸡肋比起来,大家把我这儿看成了香饽饽。家里大把的英文原版童书,整套的英文教学资料,还有三个英文比中文好的孩子。只可惜孩子的老妈不是老外,不过她英文也够用啦,用的又是美式教育方法。她做的小炒,按说应该比其它英文教育机构的大锅饭好吃。就她平时给自己孩子上课的内容里头,随便抽几分钟东西出来,都够俺们孩子吃一个礼拜的了。

这种求学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们小时候,为了学点儿英语,也曾经多方想辙。英语跟其它学科不同,它需要语言环境。此环境,在国内苦求不得。但分有点儿机会,当然要切切争取。几十年前尚且如此,照着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家长的焦急只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

所以我最近的周末,就驰骋于此类饭局之间。有心推辞,又实在不好意思。甚至连冷水都不敢给人家泼,因为大家都对我寄予着殷切的希望呢。

可是我真想把这一瓢冷水给泼下去!

为什么呢?

因为我认为,每一个人,其实只能有一种母语。我们无可回避地会倾向于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而把另外一种语言当作不得不为之的候补语种。即便是我们家这么双语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一定会有偏向性,对于一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强过另外一个语言。

目前我这三个孩子,英语和中文全部都由我教,对于两者之间的平衡,我有很深的体会。要想让他们在两种语言之间达到绝对均衡,那就是徒劳的努力。语言囊括的内容如此之广,一个人将一种语言连同其文化与思维作为自己的支柱,就注定了只能将其它的语言当作表达工具。我们谁都很难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做到严丝合缝的换位思维。认识到这一点,在语言教学方面,我和孩子们就比从前多了一份平常心,不再订立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为了一点点的进步,耗费太多不必要的精力,把玩儿的时间都给挤没了。

而与我们刚好相反,周围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寄予了过高的期许。结果就是,成天逼着孩子跟这二十六个字母较劲。

英文学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仅没什么大不了,而且根本就是必然结果。别看电台电视台那些个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大赛什么的,我小时候就是参加这些比赛出来的,还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歪瓜劣枣之间的较量么?可能那些优胜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强,但强得非常有限,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不是我歧视这些努力用功的好少年,我只是在阐述一项事实。同样的道理啊,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家长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中文学习环境,在家不许讲英文,周末去上中文学校,寒暑假回国强化中文。结果呢?中文真正好的孩子凤毛翎角。不是家长不负责任,更不是孩子不够聪明,是大家在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在国内,孩子英文学得超好的有;在国外,孩子中文学得超好的也有。但我们得承认,人家那是语言天才,我们的孩子不一定非得样样都当天才。

那咱就不学了?那倒不必。彻底不学英语,学校该急眼了。我只是说,别一窝蜂地把学英语这事儿抬得过高,差不多就成了。可能你为它付出50%的努力,就能得个50%的结果;可是你要得到60%的结果,你可能就得付出90%的努力。要真是为了什么重大的研究课题也算,就为了一个交流工具,一门第二外语,我觉得付出过多很不值。人得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儿,还有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把有限而宝贵的精力,放到那上面去。

 

2.

其实朋友们都是高知加巨富,不比我知道的少,还用我说么?

就是没法放得下。

焦虑——这是我从许多父母身上闻到的共同气息。他们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去闯,去撞,去为孩子拼抢未来。应试教育、激烈竞争、机会、挑战、参照物、坐标系、起跑线、排行榜。。。重重线索在身边张起了一张密实的大网。想要放下的心偶然会有,可是不安和内疚亦会随之而生,因为不知道网外面的世界,会否更艰难更恶劣。这盘根错节的焦虑,是知识或者金钱或者权势或者聪明都难以化解的东西。在深圳,从来就不缺少金钱和焦虑。深圳缺少的,是安宁。

周末去少年宫看看,就可立即见到很形象,很生动,很具体的这等焦虑。

挤满了人,和紧张、急躁、困倦的表情。孩子在不同的教室里边学习不同的课程,家长堆在外边,有的坐在地板上打盹,有的拥在报名处咨询自己孩子尚未涉足的课程,空气闷热、污浊、凝重。看着这些家长,自然便会联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几个字。他们的脸上,没有从容,只有焦虑。他们在这个人潮汹涌的世界上,为给自己最心爱的孩子找到一席立锥之地,顽强地搜寻着。绘画钢琴舞蹈英语,所有班级期期爆满。能够跻身进去成为学员之一,都要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更莫提让孩子在普通学员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上之人,被摆在少年宫的展览牌上,供普通学员的普通家长带着满面风尘羡慕地观赏。

孩子的时间都交给学习班了,而自己,任劳任怨地充当交通工具和提款机。

便有人问我,怎么把我的孩子教得那么好?怎们能带孩子带得平平安安喜喜乐乐?有什么诀窍么?或者你教书水平特别高?性格特别好?要不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昂贵的专业培训机构呢?

我实在没有什么诀窍,更谈不上教书水平,性格也不好,比较情绪化。只有一个小心得,就是多花时间给孩子。偏偏这个心得,是大家不怎么愿意做的。“我可以给孩子花钱,花力气,但要跟他们泡在一起,那不是在浪费时间么?”在不少人眼里,除非是在从事一项蛮有意义的工作,比如陪练钢琴,或者押送去跳舞,否则就是在孩子身上浪费时间。我却认为自己跟孩子一起“无所事事”的时光,是特别宝贵的。我们站在路边儿上看摆摊练唱的歌者,坐在面包店里分食一块面包,靠在床头看一本漫画书,打一盘痛快的游戏,一圈圈没完没了地散步聊天,疯跑跑到大汗淋漓,围成一圈观看早餐店伙计做肠粉。。。很多很多的时候,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就是一起过细致的生活。

孩子会很快地长大并且离开我们。除了为他们离开以后的自立而装备他们,我们更要给他们留下多一点关于少年的关于原生家庭的美好回忆。人生没多长,我们有幸跟我们的孩子一起度过其中的五分之一。用这五分之一的时间,为另外五分之几的时间而不住地焦虑,算不上是聪明的时间分配。

 

3.

身边也不是完全没有散淡的朋友,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正被潜移默化的痕迹。环境的影响太大了,除非你不跟其他家长交谈,不见其他“十项全能”的孩子。

忧患意识,好像是俺们村儿的强项。

就说最近见的这些“拜师”朋友吧。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不是一般的富有。江山业已打下,思谋的正是如何保住江山。富二代何去何从?单单作为个人财富的受益人,几代衣食无忧,是否就算受了父母的荫庇?

当然不算,当然不够。虽然我们有钱了,可是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这个社会充满了竞争,也有许多道德品质的挑战。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能力继承衣钵并且发扬光大,同时保留人性当中可贵的种种品质。总之我们在孩子身上的期许很多,不论我们自己的一生是败还是成。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当中,跟儿子安德烈讨论德国与香港的区别,我边读边忍俊不禁。毗邻香港的深圳,真是跟香港生得像啊。看看这一段: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

可是,安德烈,我们大概不能用欧洲的标准来评价香港。你想,假定有一千个艺术家和作家在香港开出一千家美丽的咖啡馆来,会怎么样?“逗留文化”就产生了吗?

我相信他们会在一个月内倒闭,因为缺少顾客。你可能不知道,香港人平均每周工作48小时,超过60小时的有75万人,占全部工作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工作时间之长,全世界第一。这,还没算进去人们花在路上赶路的时间,一年300小时!你要精疲力尽的香港人到咖啡馆里逗留,闲散地聊天、触发思想、激动灵感?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但是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安德烈,这是香港的现实。这样坚硬的土壤,要如何长出经济效率以外的东西呢?

看,深圳和香港多么地像!

可惜还有些不同。我们深圳的个人再有钱,也改变不了这个国家运转的方式,和我们以为极不合理的制度。大陆太大了,不比香港,李嘉诚搞定;也不像澳门,何鸿燊搞定。在大陆,没人能够有钱有到一手遮天。太糟糕了那可真是太糟糕了。教委智障脑残,小学一年级就逼着让学英语,而且英语还是主课,老百姓能不配合么?我们也想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历史地理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呢,可是教委智障脑残,我们就是搞不定。

所以我们比香港人还焦虑呢!香港人是很明确地拼杀着;我们是在一边拼杀,一边茫然地焦虑着。

 

4.

我们于是选择逃离。

我回国之后认识的所有父母,请注意,不是部分,而是所有,的父母,有钱的没钱的,全部有此打算(能否做到咱另说着,已经把孩子送出国的也除外)——等孩子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就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我有个朋友,是做小留学生出口生意的,徐小平的同行。用他们的行话来说,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为别人做人生规划。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规划=出国留学。

他们生意之火,着实令人咂舌。而且照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发巨财是早晚的事,估计会比金宝贝(Gymboree)还不差钱。

在高朋满座的饭店里,面对孩子被规划了人生的父母们,我这个以自家孩子为全部客户来源的无证商贩,能对别人的缪爱说什么呢?我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告诉他们,千万别扎堆,不如改让孩子学点儿真正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东西?我能跟他们说,那些荣幸地被海外高校录取的深圳中学和深圳高级中学牛掰学子们,将要去上的不过是一堆挺草鸡的大学么?我能使劲劝诫他们,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拼,比拿自己的弱势跟别人的优势拼,要划算得多么?

人家都是聪明人,对于咱这点儿苦口婆心的唠叨,门儿清。人家需要的不是我掏心窝子的一家之言,人家要的是全盘分析之后规划出来的阳关大道。我呢,是这条大道上的一辆顺风车。人家没计较我是不是奔驰宝马凌志,我就该知足了。

于是我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地对大家说:“你们太抬举我了。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哪有能力教你们的孩子?要是你们想在他们身上看到立竿见影的成绩,我想我做不到。如果你们真的不嫌弃,就周末带孩子到我家来玩儿。我们有很多玩具,很多书,很多孩子。我们可以一块儿玩儿,一块儿读书,一块儿唱歌。尽量给他们一个语言环境,让他们可以把英语当成一个必需的交流工具。我会用我觉得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教给他们一些有用的东西。他们如果有特殊喜欢的内容,我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我想我能做的,也就这些吧,希望不会让你们太失望。”

当我如此答复的时候,突然想起那句流行语来:哥教的不是英语,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