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庭审中供认婚外情 老婆旁听痛苦不堪—— 96th 奥斯卡颁奖在即,谈谈我喜欢的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
文章来源: 悉采心2024-03-09 11:14:03

丈夫庭审中供认婚外情 老婆旁听痛苦不堪 —— 96th 奥斯卡颁奖在即,谈谈我喜欢的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

 

为了过年能桌上有油水,管够吃一顿肉,全家人在满院子追杀一只芦花鸡。

不出几分钟,那只鸡被父母离婚后俺家唯一的男人,——14岁的哥哥抓在手中,反缚双翅,一刀抹了脖子。

 

于是,芦花鸡拖着半斩首的头,在地上连滚带爬地扑腾着,以饱蘸“红墨水”的伤口,在雪地上留下被屠杀的“血书”。

躲在屋里窗后的我,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写方格本的小学生,却彷佛认得那字字血的控诉。

 

然而几小时后,当那只大肥鸡成为饭桌上过节才能吃到的大菜,我却没敢表达我对杀鸡过程的排斥和反感。

全是因为我更爱亲人。当每双干燥皴裂的嘴唇,都沾满亮晶晶的油星儿,当每张面黄肌瘦的面孔,都沉醉于香喷喷的美味儿,我默许了这只鸡死得理所应当,甚至为我的排斥和反感暗自羞愧,深感对不起家人。

 

然而又是然而……

后来我终将分到我碗里的那块肉,悄悄退回到菜盘里。

家人以为我不舍得吃,几度夹给我,又被我在他们低头啃嚼时几度偷偷归还。我就这样来来回回地磨叽着,在不伤害亲人的前提下,以小小的坚持和顽固,表达着我人生第一次在两者之间无从站边的进退两难,和连我自己都看不清的矛盾心理。

 

去年秋天,当我看完《奥本海默》从影院走出后,莫名其妙地想起这桩往事。

话说影片所讲的故事,是关于制造核弹的惊天动地之举,怎么就唤起一桩小老百姓的鸡零狗碎之事呢?

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无所不能。

简单来说,是主人公,——被称为“核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在使命与良知、敌国与本国、理念和现实、家庭与情欲之间的艰难选择与痛苦挣扎,以逼真而深刻的演绎,获得观众的共情。

尤其是他那种 难以对建立在杀戮之上的成功、去真高兴的忧患意识,以及无从站边的矛盾心理,深深触动了我儿时的“杀鸡情结”。

 

正如影片的导演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所说,科学家奥本海默,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矛盾性,电影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将主人公的方方面面大胆分割,且采取时空交错的碎片化投递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归类、排序、拼接,以达到整个事件的完整。

且以绝不讨好却高度信任观众的表现姿态,

 

回到故事本身。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奥本海默是爱因斯坦同期的顶尖物理学家,跟后者相比,更偏重于理论到实践的操行。

他曾组织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团队,到新墨西哥州的一处叫做Los Alamos的荒僻之地,开展“曼哈顿计划”,即一件被同事称之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制造核弹。

 

那时正值二战期间,这项工作饱含他的使命感,与他犹太人的出身、反纳粹理念都是一致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却在超于种族和国家概念的良知和公德心里,清晰地感到开展这项即将震撼人类的核爆炸试验,终将造成数不尽的无辜者丧生,日后发生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

 

1945年德国投降后,美国政府坚持推进核试验。奥本海默焦虑重重,因而找爱因去寻求意见。

然而这场两位大科学家之间的私密谈话,却被坚定的反共人士、当时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史特劳斯过度猜疑,他甚至断定,奥本海默在爱因斯坦面前诋毁他。

史特劳斯原本因为奧本海默曾提议与苏联开展军事会谈,而滋生不满怀恨在心,一直在找机会对他下手,凶猛反噬。

 

当时二战仍未结束,政府无意停止核试验,奥本海默已无法回头。实验成功后,原子弹似稀世奇宝,被基地人员精心包好送上运输车,汹汹上路。

没多久,其中的2颗被美国相继投掷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也有人说3颗,有一颗未能爆炸且神秘失踪。)

 

无人知晓其内心何等挣扎的奥本海默,从此被称为“原子弹之父“,还荣登时代周刊封面。

然而这位一夜爆红的科学伟人,却在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时,说出这样“不接地气”的话: I feel that I have blood on my hands (我感到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

杜鲁门听他讲这话,很不开心地掏出纸巾,满脸不屑地朝他晃了晃,像是在说:好吧,胆小鬼,那你就拿这纸巾,好好擦擦手啦……

 

讲真,我觉得这段情节在整部中非常出圈。它让我们看到,核弹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后,这位科学大咖同政治领袖的感受截然相反。

当他发现杜鲁门的态度,全然都是在享受原子弹带来的胜利时,他的焦虑和担忧转为恐惧,并将自己带有痛苦煎熬的反省,勇敢地予以表达。

 

接下来可想而知,这位高智识却也极“脆弱”的科学伟人,不被各界的强硬派喜欢,树敌众多。

在他享誉“核弹之父”、因而被聘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顾问成员后,面对重重重压,他却坚持讲良心话,反对进一步发展核武器,从而被怀疑是一位对国家不忠的左翼人士。

 

当时美苏冷战,气氛紧张浓烈,被人称为“美国文革”的麦卡锡主义风潮,盛行不衰。

 

而刚好在私生活方面,奥本海默又被查出同共产党员身份的情妇Jean Tatlock (由Florence Pugh饰演),多年有染,更是引起国家和政府的质疑。没多久,他遭到原子能委员会等部门一系列听证会的审讯。

 

史特劳斯抓住时机进行迫害,联合检察官团队,迫使奥本海默交代关于原子弹、氢弹的反面观点,他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以及他与女共产党员Jean的婚外情。

于是,就有了未成年者需要家长陪同观看的R级别镜头。

在听审过程中,奥本海默如实交代了他和情妇Jean发生的一切。身后旁听的老婆Kitty Oppenheimer(由Emily Blunt扮演)按照他的描述,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即情妇Jean裸体坐在奥本海默的腿上,搂着奥本海默性爱的场景。而Jean越过奥本海默肩膀所直视的,正是Kitty 本人。

伴着对事实的复原想象,Kitty的表情是情何以堪的痛苦,让人能同情至心底。

Emily在整部中的表演非常到位。她以身处基地大荒野中为妻为母的艰难困苦,以及比大荒野更荒芜的感情生活,侧面烘托了丈夫奥本海默的工作狂精神和自由主义人生。

她因此荣获96th奥斯卡的最佳女配角提名,即奥斯卡奖 向《奥本海默》倾情提名的1/13。

 

毫无悬念,扮演奥本海默本尊的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更因其出色而精湛的表现,而获得68th 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

坦白讲,我不认为他不是帅哥,但不得不承认,他有一张极具表现力的冷峻面孔。瞪圆时,他的双眼开过眼角一般的奇大,能让观众透过超乎常人的“心灵的窗口”,看到他丰富、复杂以及充满反转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对于那种“要想拯救一个世界、就必需毁灭另一个世界”的、无时不在的内心挣扎,他的双瞳简直就是显微镜,让我读出细微末节,读出同理共情,触动了我小时候的“救人就得杀鸡”的两难情结。

希望第一次被奥斯卡提名的他,一提就中,实至名归,将小金人抱回家。

此外还有扮演史特劳斯的小罗伯特·唐尼和扮演基地军官的马特.达蒙,都为整部片做出不凡的贡献。

在艺术处理方面,无论是“核弹爆炸”,还是“思想爆炸”,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都以巨型烟花一般的美丽,来诠释了建立在毁灭之上的美好和欢庆。以震撼人心的“暴力美”,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混合着血肉横飞的爆炸场面,不知道到底是该高兴,还是该悲泣。

还有一处令我难忘和感伤。奥本海默在成为“原子弹之父”后,做完报告,在人们的掌声、高呼乃至狂欢中走下讲台。

然而走着走着,画面就变形了,透过他的高智识,和从未被成功覆盖的良知,他看见人们狂喜的脸,在变形,在扭曲,掌声随之转为爆炸,残破的肢体,烧焦的尸骨……让我们懂得,在他的“透视眼”中,你我都是可怜而脆弱的人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成功和胜利,都是血腥,是残害,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伤痛和残酷……

举世闻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是2017年大片“敦刻尔克 ”的导演,据说他钟情于胶片拍摄,尽量避开计算机衍生的图像,曾经为从前的一部电影引爆了一架波音实体的747飞机。

 

从电影的结构上看,导演兼编剧的他,也特别的严谨周全。影片首尾相扣,没有罗生门。结尾解答了前面留下的诸多悬念。史特劳斯后来失去内阁的职位,几年后垮台。奥本海默在新总统约翰逊的上任期间,获得科.费米奖,政治污名也终于洗清。

最后的画面,回归到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室外冬景中的那场对话,并让观众听到之前并未揭开的谈话内容。

原来啊,这两位物理学界的泰斗,并非像施特劳斯所猜想的那样,在背后整人,而是对于核武器在未来对人类所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和核浩劫,表达了共同的担忧。

而电影所演绎的主人公自身的命运,不正是一场由核弹引发的精神浩劫吗?!

 

奥本海默(网上很多主人公图片,我最喜欢这张)

 

诬陷奥本海默的史特劳斯

 

对一个世界的捍卫,就是对另一个世界的摧毁 奥本海默总在爆炸中看到恐怖和罪过

奥本海默被美国总统杜鲁门递纸巾

奥本海默听审时身后坐着老婆Kitty

 

通过奥本海默的供认陈述,老婆想象的着Jean 跟老公做爱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

 

PS:谢菲儿前日以温柔的邀请,给我布置作业。上善若水,洗涤了俺淤塞的脑筋,让我一连速写了几小时,赶在奥斯卡颁奖仪式前,畅快地完成了这篇。特此鸣谢。也请大家畅所欲言,留言分享。

 

感谢阅读+有个好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