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聊《The Reader》
文章来源: 陈默2009-07-21 19:01:10
谢谢海棠才女美文。让我借着东风、鼓起勇气也聊聊对《The Reader》的一点浅见。

我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沉重。我感到人性的无奈和沉重,负罪和就赎的艰难。看到Holocaust给人心灵的重击,虽然这部片子中没有直接渲染悲惨的集中营生活。

看了以后,我自己也很挣扎:既理解汉娜作为一个小看守的无奈,却又不能放下锁死的教堂中那些烧死的女囚;完全理解麦可二十年的沉默,却又希望他是不是能多一点温情。我觉得自己也在被拷问-究竟应该放多少善意和温情去理解人性中不得不原谅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汉娜是始终被罪恶感缠绕的,开始时她对麦可的不伦之恋应该是一个内心充满挣扎和困惑的女人的一种发泄吧,因此才会对他时而爱怜、时而恶语相向。她“听书” 的习惯源于集中营,汉娜当时招募一些女囚给她读书、这些女囚在几个月是时间里不用做什么苦工,貌似轻松,但最终却被送到奥斯威辛、死于煤气室,也只有汉娜自己知道她是善意地让她们“舒服”几个月,还是最终“灭口”-因为汉娜一向视她的文盲为奇耻大辱,甚至宁可坐穿牢底也不愿泄露这个秘密。

麦可的内心挣扎可能也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吧?一个少年时给了自己爱和性启蒙的女人、一个曾人去楼空而让自己心碎的女人,再次相见,对方却站在受审的法庭上。他心里的耻辱感和压力让他沉默。同时,那个女人令人震惊地守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他为了尊重她(或许说延续曾经的“爱”)也必须帮助她沉默。因为,汉娜不是蒙冤而受重罚,是她自愿的选择,她只要证实“我不识字”,一切就翻盘了。但是,她当年为了守住秘密,宁可放弃提升而远走他乡;如今更是宁可“承认”是自己杀人的主谋,别人如何帮她?

我个人觉得,麦可二十年来为汉娜读书,是他心里唯一能承受的理解和温情了。他特地去了奥斯威辛,我想,他不能对死去的生命释怀,所以,他在唯一一次去探监时,最后一刻选择转身离去。我不认为麦可是怕影响自己的前程什么的,而不给汉娜写信。既然,他给她寄去磁带,留下真实地址,他就没有顾忌了。他不写信,是他心里过不去这个坎,或者说,他那时对汉娜已经没有写信交流的感觉和愿望了。

不可否认,麦可的磁带不仅帮助汉娜学会读书写字,更是她这么多年的慰及和精神支柱。究竟是不是对爱的企盼呢?我的解读是落水时最后一片木头,或是解脱心灵负疚的最后一点期望。虽然在法庭上,汉娜质问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让人同情地想:是啊,她不过是一个小看守而已……但她的心里是逃不脱负疚的折磨的。不然,她不会在郊游时在教堂里泪水盈盈,她不会把自己省了一辈子的钱捐给Holocaust受害者。而麦可,那个纯纯的小男孩,是她心里唯一一片绿洲:他们曾经读书、做爱、郊游,没有恶梦缠绕、没有道德审判。

可是,这个小男孩长大了。我想,汉娜应该想到,麦可不是那个十五岁,迷恋她的听话男孩了,他不可能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她,但麦可的公事公办、冷淡平静,还是深深让汉娜失望。如果麦可温情一些,也许,汉娜会觉得自己的罪清了,心里至少有点暖意,可以出去重新做人了。

可是,我觉得不能怪罪麦可,他也是受害者。心灵的阴影让他多年无法正常对待女人和爱情。他在狱警最初要求他帮助汉娜时,他是拒绝的。我想,他心灵深处是想翻过这一页的,但最后他还是答应了,不能不说是他很大的让步。

人们不是都说要“随心” 吗?我想,麦可二十年来做的是他最大限度能够承受的了。

最后一段那个犹太女作家留下了汉娜的小铁盒,但拒绝了盒子里的钱,这,大概也是她所能承受的最大的理解和宽恕了。

最后的结局是让人心碎的,但是,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之道。或者说,在任何人都不违背内心意愿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什么?

有时候,顺从人性、顺从良心是非常残酷的。

就像大家说的,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人从多个角度思考、解读,我觉得,《The Reader》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谢谢大家。

(July 2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