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人书满含母子情(下)
文章来源: piao112007-05-27 13:52:27

  
  每次进城或妈妈下乡来看我们,都不会晃着膀子回家,大都会有新的小人书带回来。尤其妈妈回家的时候,一定的不会不给老人家买吃的喝的我们孩子看的穿的。这样的来来往往,我家里的小人书比较可观。好像有几回在假日里,我和哥哥为了“赚钱”还将小人书放在门口给小朋友看,但是得给一分2分钱什么的,不知道是不是跟电影情节串了,反正我们经常的将放小人书的纸箱子搬到客厅(乡下叫厅堂)或大门口看。一是为了翻晒,二是跟小朋友“摆显”,尤其是跟小朋友们吵架后,奶奶就会说:“拿小人书看,小朋友来了就跟人家和好,给他们看书,这样他们就不会跟你吵架也不会欺负你了,知道么?”。

  由于奶奶这样的“言传身教”,以至于现在我都不自觉的套用在孩子们的身上。看到孩子们不喜欢跟小朋友们套近乎显得孤独,我就会说:“拿这个糖(中国带来的)小玩具(就是那样有中国特色的小玩意)送给小朋友们,他们一高兴就跟你玩了,知道么?”呵呵。

  由于那个时期百花被摧残,学问和文字被贬值,除了语录毛选样板戏,所能观看阅读的其他品种的戏文极少。这样一来,小人书就成了休闲并显示文化着的最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记得刚开始的小人书还能看到很多的“古装”画的武打的,后因为禁止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少了很多的的这些传统小人书画,而多了一些电影故事小人书。


  看到的手绘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三毛流浪记”。好像都上小学了,才看到这本小书。

  那个时候妈妈不在家,这么说吧,家里认识字的都在外面工作,留在家中看我和哥哥的老太太和奶奶是不认识很多字的。看书讲故事给我们听也就是做个样子看着画画说说,就像我们现在看图说话。只要妈妈回家,碰到机会妈妈总会那小人书看着讲故事给我们听,不过这样的机会很少。所以,听过妈妈讲的再跟着老人们看故事,往往有对不上号或感觉跟妈妈说的不一样的地方,可不能表说出心中的疑惑(不知道怎么表述)。

  后来自己认识字了,手边不时翻看的小人书最多的还是三毛如何在流浪。

  可以说,长大成人后的很多的品行性格与为人根本都是受三毛的影响生成的。例如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吃苦耐劳等。如此,孤苦的三毛在外流浪的日日夜夜,多多少少都有我的相思和“陪伴”。

  等自己有了孩子,给孩子说故事首推就是三毛流浪记。倒不是自己刻意的为孩子选这本书,也许冥冥之中有神灵,身居他乡异国,朋友搬家,留下很多的不要的家具花草书本小说,朋友客气得跟我说可以先挑自己要的东西拿回家,我看来看去还是选择拿书本小说。抱着一堆自己中意的小说喜欢着,再看看小人书,之中竟有一本“三毛流浪记”。

  这本“小三毛”在国内给孩子也买过,读过看过,出国的时候这些小人书都丢在家中,时间久了不提也就很少说起这故事。现在又找到一个小三毛,随即将他带回家,成了老大儿子在国外看到的第一个“老朋友”也是第一本小人书。

  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开始只是给他翻看画面,讲给他听听;再后来大一点他自己没事也翻看看然后问问题,这个时候我就就着问题给孩子说教着“善良”,数说着“妈妈”,以及三毛的没吃没喝没有家。。。

  后来几次搬家,这本小书流落何处?不得而知。心中本也没有什么大的遗憾,如今上网什么也能找来看看;可等再有小妹妹小弟弟想看小人书时,我想到的最能给与孩子们全面“说教”的首选竟然还是这三毛。此时也就只能想象着给孩子们描说,而没有了手捧小人书母子(女)坐着躺着依偎在一起看的苦乐趣味和(有妈妈很)满足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给老大儿子翻看解说小三毛看到小猫小狗有妈妈自己也哭着要妈妈时,儿子那不自觉的将小小的脑袋依偎在我这个妈妈怀抱中的那个满足舒意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完~




  PS:

  首先感谢各位捧场

  这篇故事写得很辛苦。不是说文字的出世和编排,而是写写丢丢已是第二回。原本这篇故事写数周之前,即将完稿时因为电脑出问题,在没有来得及保存初稿就一下子给我丢得个精光。随后恢复记忆翻写,看来看去已经失却很多的灵性!为此搁置数周直至前几天再次打开记忆大门,不想写到下半部时,重蹈覆辙,好的是之先上半部留了稿,可下半部的灵气再次失落。。。如此一而再的“打击”放在以前,就我的脾性是不会继续的,可想想这么好的一个话题和情感故事就这样的半途而废了真是可惜,硬着头皮继续写。。。。就成这样的一篇勉强算的故事的我看看也不是很舒服不是很像样的东西。

  请各位朋友包涵我文字言辞的贫乏和功底火侯的欠缺!好的是心诚意切,不得半点虚弄朋友之意,聊感安慰!再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