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安: 女人四十, 请多珍重
文章来源: 北美女人创作群2004-03-31 09:05:41
女人四十, 请多珍重 凤凰城 则安 她永远地走了, 走得那么突然, 走得令人心碎! 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就在两, 三个多月以前, 我们还面对面坐在一起听讲座,她看起来健康,快乐。 得知她病重的消息,我感到震惊, 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表示, 她竟然就匆匆地离开了。 她虽然不是我最亲近的朋友, 但是我们也相识了数年。 她给人的印象是勤奋上进, 乐观自信, 在众多认识她的女性的心目中, 她是豪杰, 是楷模。 她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但让人听起来又具有传奇色彩。 和千千万万有理想, 有抱负的学子一样, 她在不惑之年来到美国,不幸的是,来后不久 她就患了癌症,自此之后十年间, 她忍受着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顽强地与疾病搏斗, 相继拿到了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并且在毕业之后找到了工作。 前几年我一度 为 工作苦恼过, 还曾经给她打过电话, 交谈当中我听出了她对生活有了一种不同的态度, 那不是悲观, 而是在经历了一番拼搏, 又品尝过成功喜悦之后的大彻大悟,她好像有些累了, 但她的话仍然对我有所启迪。 这十年当中, 在她先生及亲人的精心照料下, 最主要的还是靠她坚强的意志和信仰, 她的身体奇迹般地恢复过, 而且恢复得像健康人一样。 大家都为她高兴。然而命运之神是那么不公平,在她新生活刚刚起步的时候, 却又这样残酷地将她从亲人朋友身边夺走。 中年早逝的例子我曾经读到听到过不少, 但是当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人身上, 我一时还是无法接受。 人到中年, 尤其是女人到了中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也一直无法理解,直到今天自己也步入了这个阶段, 才似乎有所领悟。 朋友走了, 痛定思痛, 我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近几年来的生活轨迹, 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做女人十分辛苦, 做一个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人是百倍的辛苦, 而要在异国他乡做一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女人则是要付出千倍万倍的辛苦! 美国,这个既被称作天堂又被称作地狱的国度, 这些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海外学子来此寻梦。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 中期来到美国的, 她们当中有些是以学生身份而来, 更多的则是以学生家属的身份来陪读, 我属于后者。 我们虽然来自国内不同的省市, 但是有一点大家是相同的, 那就是 每个人在国内都是有知识有学历的职业女性。 来美国之前, 我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少,只听说在那里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 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吃苦, 肯吃苦。 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 大大小小的行李箱里塞满了锅碗瓢盆, 被褥, 常用药,够若干年穿的衣服, 针头线脑, 孩子的玩具, 中文书籍, 等等, 等等。 心里安慰着自己: 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不是像过去那样穷得去逃荒要饭, 而是去求学,去镀金,去为祖辈脸上增光添彩。 但这毕竟不是出差小别,与亲人朋友一分手,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 临行前免不了要挥洒热泪。 初到美国的感受只能用“ 失落” 两个字来概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踏着前辈姐妹 们的足迹, 忍辱负重般地打工, 废寝忘食地上学, 锲而不舍地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离开狭小的学生公寓住上了自己的楼房, 卖掉了二手车开上了新车, 但是还是 越走越觉着不满足,越走越找不到梦在哪里。 母亲第一次来美探亲,我们母女二人见面抱头痛哭, 我的泪水里自然是包含了思念, 而母亲的 泪水里除了思念之外, 更多的则是伤心。 她难以想象, 几年之后见到的日思梦想的女儿竟然会是如此模样: 衣发不整, 面容憔悴, 形如乞丐!我相信我不是唯一让母亲伤心的女儿。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有多少 本应是风韵卓姿的同伴在海外拼搏的同时,她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女人, 忘记了女人要天天修饰打扮保养自己,她们不但要不断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里还要牵挂着先生, 孩子。 日复一日, 过度的操劳让她们一个个脸上过早地爬上了皱纹, 变成了连自己亲人都不敢相认的黄脸婆。 听说前几年国内的人曾经给回国探亲访友的留学生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说话洋气, 穿着土气, 花钱小气。” 这种评价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刻薄。实际上 国人只看到了我们的外表, 他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的真实生活,更无法体会到我们内心的感受。母亲三次来美国探亲, 她曾经不无伤感地说过我改变了许多,她说我脾气变大了, 动辄大发雷霆;还说我心胸变得狭窄了,遇事沉不住气, 有太多的担心。在她老人家心目中, 我应该永远是那个性情温和, 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的乖女儿。 我不想让母亲失望,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说得有道理, 只得无奈地告诉她,是美国的生活环境及各种各样的压力改变了我。 人无论是何种族, 是何种肤色,无论来自哪里, 为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想休假就休假, 并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人:“我要有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为了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工作, 而是为了高薪, 为了工作而工作? 在中国, 带病坚持工作会被人尊敬, 而在美国,带病上班会被人看作精神不正常。 “我” 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 她既聪明又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是在选择工作方面她丝毫不愿意迁就自己, 用她的话说, 她宁愿忍受贫穷, 也决不肯容忍老板对她吆三喝四。我们为什么却能够委曲求全, 甚至忍辱负重?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 我们在这里没有生命的根基,即便薪水再高, 也不会有安全感, 中国人聪明勤奋, 不怕 吃苦,怕的是失去工作,没有了工作, 就没有了一切! 美国自称是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 不平等, 种族歧视的现象随处可见。我的同事大多是白人, 闲聊时, 我常常会听到她们在选择家庭医生,购物, 及评论他人处事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偏见。谈到忘情之时,有人甚至会撕破友善的面具, 直截了当,指名道姓地对异 族同事评头品足,更不用说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和他们抢饭碗了。 美国经济不稳定, 赶到萧条时期,每个人都会提心掉胆, 惟恐裁员的恶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相对稳定, 有很多中国家庭夫妻双方都出去工作,有的甚至是因为工作而长期两地分居。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往往是女方承担了既要挣钱, 又要照顾孩子家庭的双重担子,而要兼顾两者, 实在是太难了! 记得六,七年前看过一部台湾电影, 片名叫“女人四十”。 当时看过之后, 只觉得情节婆婆妈妈,乱糟糟地理不出头绪, 如今回味起来,感觉它应该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片子。 主人公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 她曾经是所在公司的一位优秀职员,技术很过硬, 后来因为要照顾患痴呆症的公公 不得不经常请假, 迟到早退, 天长日久,她的技术渐渐落后了, 公司也不再重用她, 她非常伤心。但是她的耐心和善良却赢得了公公的信赖,老人不认识家里的任何人, 只认儿媳妇。我想这部影片主要歌颂的是亲情, 是人性美。恰恰相反, 国内拍的“人到中年” 则主要赞美的是女主人公是如何为了工作而鞠躬尽瘁,因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 忽视了亲情, 忽视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尽管两部影片所展现的侧重点不同, 但它们所讲的都是四十岁左右既有事业, 又有家庭的女人的故事。如果有人想再拍有关中年女性生活事业的电影的话,他们应该把镜头对向海外,因为那里的女性能提供更完整, 更丰富,更感人的题材。 “既来之, 则安之”, “入乡随俗”, 我常常会用这两句话来安慰自己, 毕竟最初是我们选择了美国, 而并非美国选择了我们。逝去的永远逝去, 活着的人还要勇敢地活着。 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女士们, 无论以前吃过多少苦, 无论今后的生活有多艰难, 如果我们还想要在这块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 就应该无怨无悔。女人四十是操劳的年龄, 同时也是不惑的年龄。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 为健康而常怀感恩之心; 我们要生活得潇洒,心胸坦荡,不再有众多的担忧烦心; 我们要好好守住现有的一切, 高高兴兴地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满怀爱意地享受家庭亲情。 女人 四十, 请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