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张艺谋打一次抱不平
文章来源: 润涛阎2012-01-06 23:01:34

润涛阎

1-6-2012

《金陵十三钗》一上映,虽然也有赞扬的,但反对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平心而论,这对张艺谋是不公平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绝不输给全球任何名导演。这本事表明张导还是世界级导演大师。非常遗憾的是:张导导演的最好的电影《活着》没有得奥斯卡奖。这分明有中国因素在里边。那时候中国的国家地位加上意识形态的影响,奥斯卡评委们还不认同中国导演或者说电影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这先入为主的判断左右了《活着》的命运。对张导最不公平的还有:拍摄《活着》竟然血本无归,因为中国政府不批准这个电影在中国上映。

从此,张导不敢再拍反映真实历史故事的电影,因为得不到奥斯卡不说,弄不好会血本无归。要是给了《活着》奥斯卡奖,即使血本无归也算值得。

张导必然思考他的作品为何不能得奥斯卡奖。首先,土生土长的他必然会受到中国官场文化的思维影响,那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刚好在美国留学学电影专业的李安在好莱坞有了一席之地,这更加使得张导寻找与好莱坞有关系的人与作品。好莱坞编剧学会会员、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严歌苓必然进入了张艺谋的视线。严歌苓的作品中《金陵十三钗》里刚好有美国教堂、神父的内容。这样,张艺谋把这部作品搬上银幕,便可有机会获奖(全球奖、奥斯卡奖)。

这次张艺谋成功的正面因素有:

1. 中国目前在国际上以第二大经济体为依托的声誉,应该有一部国产影片获得奥斯卡。与当年《活着》出品时的国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2. 奥运开幕式让张艺谋在奥斯卡奖评委们眼里已经有了极高的地位。
3. 影片是根据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严歌苓的小说改编而成。
4. 《活着》本应该获得奥斯卡的,但没有给,这就有点欠张艺谋的心理作用。

但也有负面因素,主要是《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性无法达到“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在西方人看来,人性包括好与恶。好的人性由“真、善、美”组成。而“真”是人性的最低要求。求真,包括寻求真理,是揭穿欺骗的唯一途径。在对待个人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用“善意的欺骗”,比如,某人的孩子遇难,为了不让正在开车走在路上的父亲知道这样的消息以防打击太大而出车祸,不得不骗他,直到他到家后再告诉他实情。但这类“谎言”不可能发生在面对全球人民的情况下。所以,凡是用篡改历史的故事欺骗人民,都不是善与美的内容。诉说历史悲剧故事,如果不真实,那就是对大众的欺骗。 这是西方人的共识:真实的粪筐是美的,用镀上金子骗人的文字上面的黄金是丑的。这是古代智者苏格拉底对美的论述。不真实的人性,比如雷锋捐款假案,再拔高也是丑的(请看润涛阎旧作:雷锋精神培养出来的不是贪官就是盗贼)。

《金陵十三钗》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都有两个毫无真实性的地方。一个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妓女的地位是最下贱的。凡是妓女,一旦出了妓院的门,绝不告诉任何人她是妓女,非但如此,她们都千方百计打扮成淑女的形象。固有“当婊子还立牌坊”一说。一旦在妓院外的百姓之中暴露了妓女的身份,轻者遭受谩骂,重者会遭受满脸唾沫的羞辱。我在前文中说过了,哪怕比妓女地位名声好一点的小偷,也绝不会告诉别人他是小偷的,甚至还会骂小偷,固有“贼喊捉贼”一说。

所以,作者是按照当今不要脸的脱星照样受到追星族的吹捧甚至爱戴来套过去的妓女,才发生了14个妓女在教堂里还打扮成妓女模样并让教堂里的人知道她们是妓女这种那时候绝对不能发生的故事情节。

您要问:张导不知道这个吗?我猜想由于原著的读者们都是按照现在的社会来思维的,也就没有人提出过这个作品的题目就没有真实性。张导也许没有仔细想,也许想到了,但一来现在的读者观众都看不出来,二来外国人又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文化,所以,即使张导知道该作品没有真实性可言(因为题目都是瞎掰),但可以混过去。

要命的缺乏真实性情节还有下面的另一点:

12个妓女一致同意并实施了用自己的命换取13个处女的命,这是“群体行为”。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人自己办的某种教堂,对洋人来说,兴许疑问小一点。

首先,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一个宗教,它让妓女替处女去死。

现在,我们不提妓女与处女,只是提大几岁的女人与小几岁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女人群体,为了另一女人群体,就因为年龄比自己小,就集体决定去替她们死。中国历史书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记载。西方的名著我虽然没有都看过,但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过这样的历史真实故事,那一定会被很多名著提及,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

那么,如果《金陵十三钗》获奖,会有很多西方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文学家对这样的真实故事感兴趣而追根究底进行研究的。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当然可以在某地发生,但它发生的道理在哪里一定引人入胜。如果有这样的宗教,那当然很容易理解。问题是,这个电影故事发生在西方人的教堂里。

按照动物的遗传个性来说,面临死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活下来。而且,雄性与雌性动物表现差异非常大。我们看到坦特尼克号沉降前,船长决定让女人与小孩活,男人死。绝大多数男人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对于男人来说,战争是贯穿整个进化过程的。保护女人与孩子,是男人的天职。这早已印在基因里了,是动物的本性。 雄性狮子天天就干一件事:用生命保护自己的领地里的雌性狮子和自己的幼狮。

我这里绝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由于进化中的分工不同,男人为了保护女人和孩子去死,天经地义。这也是没有人提出《金陵十三钗》里最后那个男孩男扮女装拯救女孩不合理的缘故。要是13个男孩都男扮女装为13个女孩去死,这就合乎人性的本来面目了。

但我们找不到12个妓女为了13个处女群体去死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历史上没有,西方的历史上也没有。如果说,这12个女人是13个孩子的母亲,那当然可以说得通,因为母爱是最伟大的爱。这没有生过孩子的12个年轻妓女,要是真的为了13个比自己年轻几岁的女孩去死了,我们可以看到记载的。南京大屠杀,应该有母亲为了孩子去死的,但没听说过有一帮妓女为一帮孩子去死的报道。

我们有理由怀疑,奥斯卡奖评委们会问《金陵十三钗》的作者这类故事是否真的在中国发生过(在不在本作品里并不重要,只需要“历史真实”,不需要“事实真实”),然后才考虑是否投票给该作品。如果作者自己说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那有可能会把票投给该作品。但以后肯定有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要追查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西方毕竟没有过这类匪夷所思的故事发生过,是第一次听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除非有某种邪教在里边,否则,这样的群体行为如何在科学水平上得到解释,则是学究们要探寻的课题。西方的作家、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有广泛的人文学知识,但他们未必怀疑中国人可以干出西方人干不出来的匪夷所思的行为。

这个故事本身涉及到女性心理学等很多学科。这与有人落水后去搭救不是一类心理反应。哪怕搭救者死了换取了被救者的命,但本质上不同。去搭救的人以为自己不会死才去搭救的。即使有人明明知道自己会死也去搭救,但这绝不会是一个群体的共识,哪怕最后的结局如此残酷,但心理不同。

说句不顺耳的题外话,女人对女人的嫉妒导致的残酷无情远远超过女人对负心汉男人报复的程度。由于命运不好而落入烟花巷的女人对命运好的女人不嫉妒就很难得了。遭受肉体蹂躏后还要遭受淑女们的鄙视,那种内心的不平不是几句政治教导员似的大道理就能倒转180度的。

让玉墨说出:“我们什么男人没见过?还在乎这一次吗?”这样的大道理就能骗所有的妓女,实在匪夷所思。不论用什么花言巧语都难说服群体作出自己送命的决定。而且妓女都懂得:她们需要修补处女膜才能替13个女孩去伺候日本鬼子而不被杀掉,因为日本鬼子大喊大叫“13个,还是处女”,仅仅靠化妆能骗得了那么多日本鬼子?日本鬼子都搞不懂小孩子该不该是处女?何况里边还有一个女扮男装的骗子。这么说来,日本鬼子在中国奸污幼女的罪恶就没有了,因为中国人特聪明,能把妓女当处女骗日本人。日本就没有给中国人道歉的理由了,因为只不过是嫖妓没给钱而已!按常理,妓女们应该知道,等日本鬼子跑回去找真正的那13个女学生时,发现神父开车把她们带跑了,被骗了后的日本鬼子一定要杀死她们,因为这狸猫换太子把戏成功了便是对日本鬼子智商的侮辱。妓女们连这么明显的道理都不懂?这就把严肃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悲剧写成笑剧了。

欺骗大众最大的麻烦就是:为了圆谎,不得不给出更多更大的谎言。最后,都得露馅。

我认为,不仅仅张导不知道,原著作者也不知道:除了妈妈救孩子之外,世界上不曾有过12个女人群体用自己的命换取另外13个女人群体的命这种事,不讨论妓女淑女话题。作者用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把男人改成妓女,就以为说得通了。要是一艘船遇到了流氓海盗,要带走13个女孩,船上刚好有12个妓女其中有一个提出大家打扮一下替13个处女去顶缸,12个妓女里有不少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海盗先奸后杀的可能性不可排除。面对奸污有妓女与处女的区别,但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是12个大男孩都去为13个小几岁的男孩去死,也不可能。 但要是13个男孩男扮女装替13个女孩去死,可能性倒是有的。

面临可能死亡的困境,组合有:

12个妈妈一致同意替13个孩子去死;

12个爸爸一致同意替13个孩子去死;

12个男人一致同意为13个女人(不论年龄,不论地位,不论穷富,不论是妓女还是淑女)去死。

只有这三个组合没有太大困难能做到群体替另一群体去死。但要是让12个父母替别人的孩子去死,说不定就有个别人不干的。 十三钗告诉我们,献血比例极高的西方人都做不到的,平时不喜欢献血的中国人能做到。别太拔高中国人面对死亡时的人性,在国内读书时就听说一所医院里外地农民工工伤急需输血而找不到献血而死亡的事,见死不救的多着去了。

这里说的是在面临死亡的处境。作家不论用什么垫铺来说事,都是瞎掰。因为死亡只有一次,人类求生的欲望太大。面对死亡,不是想方设法让别人死自己活,就高尚得令人泪流满面了。过分拔高人性需要宗教指引,但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出现妓女要替处女死的宗教。

但无论如何,我真诚希望张导这次能获奖。张导拍这个电影, 6亿的钱肯定能收回,因为中国政府批准了,越是争论多,越是有人花钱看。但如果得不到奖,张导极可能从此放弃电影事业了,因为钱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说到作品可以虚构,情节可以在意料之外但必须在情理之中。妓女为了表达爱情,给快死的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去取琴弦,那她真的是妓女?社会学知识告诉我们:作为群体,最了解男人心理的是阅人无数的妓女。别说妓女,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为了取悦男人,美女让他摸乳房,远胜过给他请来一万个肖邦!如果她不是妓女而是小女孩,那故事情节是可信的。此情节的目的是拔高妓女,表明妓女知道这个男人喜欢的是淑女,所以不能用对待嫖客的方式对待他,要用淑女的形象表现给他。可问题是:(1)为何暴露自己是妓女给大家?(2)那个男孩知道她是妓女,装有何用?立了牌坊的妓女在男人眼里也是妓女,不喜欢妓女的男人,你再装也没用。男人喜欢妓女绝不是因为她是淑女恰恰就是因为她是妓女。这么浅显的道理,妓女一清二楚。

还有那个小姨多鹤,人性拔高到圣洁级别了。让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用捐款假案“树”起来的雷锋一样高大。但雷锋精神培养出来的不是贪官就是盗贼。用自己都不信的故事骗大众,用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你可以骗一部分人永远,可以骗所有的人一时,但你绝不能骗所有的人永远。被拔高到大众无法仿效的地步的雷锋,成不了人类的楷模,因为他不能给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不论他的头衔光环有多高。而苏格拉底,什么头衔都没有还被处死,他的智慧之光却照耀着千秋万代。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的高尚人性作品没有也不会增加中国人献血的比例,看完后什么正面效果都不会有。还比不上当年的假道学。刻意拔高人性的传统文化培养的都是满肚子男盗女娼,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简单总结:
如果故事里是13个男人为了自己爱上的13个妓女去死,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男人是为女人而活的,可以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去死。“将军一怒为红颜”、“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历史故事比比皆是。如果13个年轻母亲为孩子去死,是合情合理的人性描述,因为女人是为孩子而活的,可以为孩子去死。母爱是最伟大的爱。

我佩服张导,因为他应该获奖,而且在很早就应该获奖,那就是《活着》电影出来的那年。不是张导不会讲故事,因为他会讲故事的影片血本无归,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我佩服他的不屈不饶精神,一条路走不通就试着走其它的路,哪怕最后彻底迷了路。我佩服他对电影事业的忠诚,还有对无数新演员的培养和大胆使用。很遗憾的是:当张导要把十三钗搬上银幕的时候,原著作者没有告诉他这是瞎掰的故事,不可当真!写书就算了,但要搬上银幕,而且要花费 6亿,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却没有真实性的作品,风险太大。当然,不能排除作者告诉他了,但他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我们中文网上说什么都没用,只能用真心为张导祷告了,虽然我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上帝保佑张导!我佛慈祥!

【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非常好。我只是希望她(和所有作家)在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时照顾到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层面。这样,就有更高的成就在等着她。另外,读者中如果有人读到过西方有一群女人替另一群女人去死的记录,告诉一声,因为我没见过这样的文字,恕我孤陋寡闻。我一直在查没有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