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说中医
文章来源: 思芦2007-07-09 12:10:07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说中医

早晨跑步锻炼,忽觉踝关节疼痛,一跑则痛,歇之则轻。反反复复,好好坏坏。虽然一贯懒得求医问药,但此时只好去看家庭医生。医生先检查,再X光透视,诊断是韧带拉伤。大概是因为跑步前准备活动做的不够所致。在痛处打了一针封闭,又开了一些消炎镇痛药,医嘱暂勿跑步,静养为要。

突然联想到网上的中西医之辩。这不就是西医常为人诟病的脚痛医脚吗?而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将人看成一个整体,全身所有部位都是相互关联的。点一穴可治全身,所谓耳针疗法,面针疗法、鼻针疗法、手针疗法,足底治疗等等。甚至天人感应,师法自然,人体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四季节气都息息相关。不论头疼脑热,还是脚痛泄肚子,中医都会从阴阳五行谈到五脏六腑(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从经络到穴位;从津液到气血;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从少阳少阴到太阳太阴。云山雾罩,玄之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信仰,无法验证。信之也许灵,不信肯定不灵。治得好是神,治不好是玄得还不到位。

乍听起来这套头头是道,神乎其神,但细细一想,这种耳朵和全身的对应似乎又太机械。变成了头痛医耳,脚痛也医耳了,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耳朵被土匪绑票割掉了怎么办,五脏六腑是否也被割掉了?

其实无论脚痛医脚还是脚痛医头,关键是要找出病因。比如我去看脚痛,医生一定要排除其他原因,确诊为韧带拉伤后,才会采取止痛措施。如果最后病因是脚的原因,治的当然应该是脚(如果脚痛医耳去扎耳针,大约对兔子比较方便)。如果检查出病因是神经,就会治疗脑或脊髓;如果病因在血管,就要考虑治疗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等。所以脚痛医哪个部位,完全取决于病因。如果病人因为头痛肚子痛发烧去看西医,医生在弄清病因之前,不会轻易给病人止痛退烧的,因为这会掩盖病情。倒是中医喜用退烧发散等药。《家庭医学全书》介绍西医时按照病因分章目,而介绍中医时按照病症分章目。显然中医对病因缺乏研究。如果不知病因,讲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就是盲人摸象了。当然中医也找病因,但中医的病因都是虚化的,比如外感风寒,内火邪毒之类,谁知道是什么玩意?整个一个模糊逻辑,大可囊括宇宙万物,小可指细菌病毒。进可攻,退可守。同一种病症,不同的中医会可以有不同的病因解释,你说是外感风寒,我同样可以说是内火邪毒。医学是精确的科学,玩模糊是要出人命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剖学,病理学作根据,至今仍是中医最权威的经典,现代的主要中医理论都是源于此书的。很难想象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还会用一本两千多年前的著作来指导。中药发源于神农尝百草,明代李时珍又再去尝。尝的感觉当然是以味为主。我上小学时曾因为饿,想打野食,研究过一本新编本草,发现草药多是根据甘辛酸苦咸五味、寒热温凉四气、升降沉浮、君臣佐使来治病的。没有分子水平的研究,没有现代药理学的基础,治好治坏离瞎猫撞死耗子也相去不远。看中药的疗效介绍,都是病例罗列,说不请究竟是什么起的作用。没有双盲对比,更没有统计比较数据。

其实中医有很多很好的健身强体的方法,也有不少特效良药,比如巴豆泄肚子就很灵。但是中药中医的指导理论太陈旧落伍了。有道是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路线不对头,一步一跟头。

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讲局部的整体,失去微观的宏观,就是无源之水,就是无本之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因为庖丁眼中目无全牛。中医这种所谓整体关联、天人感应、取法自然的理论,说穿了,实在是因为手段所限,达不到微观水平,就大而化之了。像天地万物和人体的对应,说是简单化也不为过。那天看到CCTV的中华医药节目:介绍一个医生治失眠。她用花生皮入药。理论是花生开花时昼开夜合,所以花生皮有助眠之效。看到此不禁拂掌大笑,说不如喝熊尿蛇血,此二物冬眠,一觉下去,不知能睡多少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