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和温家宝总理探讨教育革新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09-10-14 15:11:23


尊敬的温总理, 您近日有关教育的谈话,真挚诚恳,语重心长。作为具有决策权利的国家领导人,您能够不回避问题,面对现实坦诚直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也为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们增强了信心。对于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从业人员来说,正确解读总理的讲话,把总理的关心和建议落实到实处,让中国教育产生切实的变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我觉得,对于总理的讲话,我们不要逐句照搬,逐条落实,而是要以专业的态度独立的思考,以创新、批判的精神来审视,教育者只有自己具备了独立创新的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学生。

中国的教育路程, 60 年来曲曲折折,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理的一句实话“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上否定了现实教育的成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不能适应国家队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存在的价值何在呢?

总理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错,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但是国之大厦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奠基者,我们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为教育下一代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教师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说吧,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里,孩子们整天看着大人们纸醉金迷的在酒桌饭局上应酬,溜须拍马又互相提防,尔虞我诈,你又怎么指望孩子们崇尚真善美,学习科学,独立创新呢?

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所以不能只靠教师,如果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学校教育相悖,教师的努力自然是事与愿违的。这在眼下的中国的确是一个问题,老师要求学生诚实正直,友爱互助,可回到家里妈妈说:“你看见老太婆在马路上摔倒了千万不能上前扶她啊!”老师所教的一切不是白费了吗?也难怪有小学生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贪官!”

对,教育的革新来自先进的教育理念,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您多处提到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那怎样才能激发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整个社会倡导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灵魂,培养公民(不是臣民)意识和批判的质疑精神。

我们的学生一方面缺乏质疑精神,一方面却又告发教师的“不当”言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在课堂上发表“不和谐”的声音而被学生告发到公安局),这样的学生将来除了能做一个听话的小绵羊,还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吗?

您提到任继愈和钱学森先生的忧虑,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您不必感到内疚,因为这不完全是一个总理的责任。您要我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是有道理的,可您没有说什么是应该冲破的“传统观念”,在提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 ,这样的提法好像也有些不和谐。但是我觉得,某些传统的东西死抱着不放,甚至把腐朽过时的破烂当成传家宝,比如眼下时兴的小学生穿汉服,读三字经,这能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吗?还有那些“学而优则仕”、“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观念,都不是现代文明所提倡的价值观念。

您一定知道有人抨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有许多过时的东西,不过其实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虽没有全盘西化,但如果辜鸿铭在世,一定会活活气死的。再说传统文化也不一定就是妨碍杰出人才出现的根源,民国时期,我们的大师,包括您所希望的“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不是宛若星河吗?为什么?

在旧中国, 人民身负三座大山,政府腐败无能,但公平的说,那时政治还算开明,也有一定的民主,文化上倒是真正的百花齐放,至少,政府没有强迫百姓去戴几块“表”,坚持谁的领导,走什么特色的道路吧?是不是正是政府的“无所为”加上宽松的社会氛围才是催生杰出人才的土壤?当然旧中国也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但只要不把杰出人才扼杀在摇篮里,他们总会脱颖而出的。

总理您说的对,办教育需要投资。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虽然北京上海的孩子们可以在宫殿般学校里上课,贵州某些山区的孩子对义务教育还可望不可及。您忧虑的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症结所在其实不难找到。我们有能力砸 10 个亿大阅兵,造央视大楼,鸟巢歌剧院,是不是也应该追加 100 个亿造学校?大城市的豪华学校有必要那么奢侈吗?难道杰出人才只能在大城市中出现?还是山区孩子的智力天生就低人一等?

您说的“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我也赞同,但教育不是慈善机构,主流还要靠国家。您期望“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 这未免有些一厢情愿。道德只能自律,不能律人。文明社会不能靠道德维持,“以德治国”的理念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企业家是赚钱了,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税收制度“杀富济贫”,而不是希望国民用道德来恩惠天下。

无论如何,教育投资靠的是政府,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政府税收一大半都是花在国民的公益和福利之上,教育是重点。加拿大各省的教育开支就占到财政收入的 20% 左右。中国呢? 2007 年的政府财政报告透露,我们的教育开支只占财政收入的 2% !而同时我们的公款吃喝就花去了政府收入的 5% !

政府重视教育的承诺要落在实处啊!如果政府的钱都不能用在该用的地方,作为领导人,您又怎么会有号召力让百姓拿出自己合法收入来投入教育呢?

您希望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确让人感动,但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谁又能不被名利驱使,静下心来,过清贫安宁的生活来实现人生的追求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步子是不是走的太快了?

不错,我们真的需要能踏踏实实从事教育的专业人才,正如您说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有些国家让最优秀的人教小学。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您看到了问题,但如何做才能实现您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在体制上、观念上甚至文化上没有一个根本性的革新,这些美好的理想只能原地踏步。

您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放在培养人才上,更不能只盯着拔尖的一流人才。教育功利性的目的太强,反而一事无成。近 30 年国内高校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死路。教育还是要面向大众,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为基本目标。即使是高等教育,目前也不再是一小部分社会精英的专利了。教育,首先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鼓励个性发展,提倡思想自由,教师因材施教,授人以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涌现各式各样的人才,包括杰出的精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培养出 100 个爱因斯坦,况且说到底,爱因斯坦也不是靠学校培养出来的。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一次授予了一位在大陆出生的华人科学家, 60 年了,我们的人口基数和杰出人才的比例实在不相称。可以断言,这些华裔科学家如果留在大陆,是断然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其中原因不难分析。前 30 年是政治,后 30 年是理念和体制。怎样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单单靠教育工作者是绝对不行的,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政治架构,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都值得反思,无论如何,目前的社会土壤长不出参天大树。

我们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来期待变革,毕竟宏观的革新不可急于求成。那让我们来看看微观的课堂教学。

总理能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生们一起上课,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开创了先河。总理对教学所提出的意见,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正如总理看到的,我们的数学课“概念清楚、启发教育、教会工具、联系实际,说明我们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进”。数学说到底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不仅仅是机械的算术。不过目前对于数学教育还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要在课堂上尽量扩展数学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总理也觉得“ 40 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其实,任何一门课的知识都是学不完的,教师与其赶进度快马加鞭,不如让学生吃透一个概念,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独立检验、分析、评判并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学生一旦拥有这些实践能力,就可以在某个领域里钻研下去,或是运用到其他的领域甚至学科上。用 40 分钟来学习一个知识点其实一点都不浪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确不难掌握,但是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评判,尤其是创新的运用远远不是 40 分钟能完成的。这堂课里,教师只讲了制作对称风筝和测量池塘中间距离,学生是不是应该自己开动脑筋,想想全等三角形(还可联系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不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用三角形原理测量一下距离?看看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方法?让每个人采集实验数据,认真写出一份实验报告来,这也许要花一两天的时间,我看是值得的。

我们传统的语文课问题很多,大概是受私塾影响太深吧。课堂上教学总脱离不了“统编教材”,学生除了几篇“豆腐干”文章,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文学巨著。相比西方国家孩子们阅读莎士比亚原著和其它杂七杂八的名著(从《 22 条军规》到《 1984 》),中国学生的思维深度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也就不足为奇。语文教学部仅仅是语言和文字,作文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语文是表达思想,是历史,是文化的展现,更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耳熟能详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包身工》这样优秀的作品从中学课本中消失,是因为它们过时了吗?

所以,读《芦花荡》也不仅仅是抗日和斗争,斗争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人性、人情,以及中国历史大背景下的整个抗战史。我同意总理说的,“有些书是要精读的,但有些书是可以快速翻阅的”,关于中国近代史,有太多的书要看,关于作者,一定要介绍,最好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当然不能盯着孙犁一个人。今天的学生有必要对那一段历史有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一篇《芦花荡》也掩盖不了国民党在抗日主战场上所建立的功勋。

所谓的研习课,也是我从未听说的课。这堂课以建一座好的“教室”应具备哪些条件为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种形式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不过总理对师生都没有涉及建筑安全而感到遗憾。

是的,教育的确要以人为本,无论什么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总理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堂课老师和学生把建造教室的经济适用性面面俱到地讨论了,可如何防震只字未提。如果以人为本,先不说防震,建造教室是不是应该首先考虑采光,桌椅板凳的高度,形状,硬度,黑板材料质地,大小和悬挂的位置高度,房间的保暖隔热这些是不是都该首先考虑,“经济适用”应该是建造央视大楼的标准吧? 我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拿给外国孩子讨论,说不定哪个异想天开的家伙真能设计出一个最符合人体结构的怪异的座椅,或者是魔幻般的环保节能屋顶呢!

我们的经济大潮似乎把老师和学生都冲刷的找不着北了,什么都是“经济”为首,难怪现在的女大学生会问:“为什么白毛女不嫁给黄世仁,年纪大一点没关系啊!”(近日,著名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和学生探讨流行文化,一位“90后”女生小谢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

说到“以人为本”,这往往停留于口号。其实我们的传统历来缺少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前些时候有日本网友批评我们缺乏爱心,因为有小狗在马路上被汽车撞死,而围观者不是麻木不仁,就是开怀大笑,留下死去的小狗同伴厮守一旁向路人求救。难道我们内心就真的只剩下钱了,竟然轮到日本人嘲笑?

难怪总理在听完一节音乐课后发出感慨,学生要有爱心!

总理的专业是地质,地理课对总理来说当然是驾轻就熟的。总理在指出了教科书上的错误后,自己也在岩石分类上犯了错误。人都会犯错,总理也不例外。今天能有人挑战总理,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总理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更正错误更让人敬佩。至于陕甘宁到底应该是华北还是西北,出版社坚持自己的意见,总理似乎也没有必要再次反驳。这个问题不是数学的一加一,总理是不是可以借此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用挑战质疑的眼光分析这个问题,地区分类除了自然的、经济的和历史沿革的划分,就没有其它分类方法了吗?智慧的火花往往在争议的碰撞中展现,总理千万不要一锤定音,至少按照您自己说的,“给他们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看来,总理最满意的是音乐课了。是的,音乐不仅仅是吹拉弹唱,音乐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是让人们陶冶情操,体验真善美的意境。总理说的很对,听《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不单是艺术熏陶,也是堂美学课。您希望孩子们通过对美的欣赏,心底都有知、情、义,有爱心,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

这,我基本是同意的,爱的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把握的要点。

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是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体现出来的精神文明的核心。爱,其实是不用教的,孩子从小对于自然界的花草,小动物天生都有崇尚爱护的本性。教育者的责任是减少或杜绝一切破坏自然,虐待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残暴杀掠的负面行为对孩子纯洁心灵的影响。但是如果整个社会不配合,还不是事倍功半?某地不是有许多孩子放学后帮助家长制造伪币吗?

爱,也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具体爱什么不应该由他人指定。如果我们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就不应该告诉学生爱什么,不爱什么。一个生活在正常家庭,享受父母之爱的孩子自然会爱自己的父母,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故土也都有一辈子割舍不了的情感,这些都不用教育。但是爱的另一面也包括了自爱,自尊。对于一个有独立思想有尊严的人来说,如果父母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那么爱父母就不应该是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了。同样,爱国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形象不能代表真善美,那么爱祖国就是一个蛊惑人心的政治口号。

我要说的是,爱祖国不是一个一尘不变的美德——二战中自愿奔赴前线,为前线士兵献身的日本慰安妇的爱国情操无可比拟,但这样的爱国叫人不齿。

爱,属于思想范畴,也是个人的情感,个人爱什么不爱什么是个人的自由和天赋的权利,把人的思想和情感束缚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爱因斯坦独特非凡的思想是举世无双的,可是按今天的标准,爱因斯坦不爱他的祖国——德国。他在祖国与敌国交战的时候居然远走他乡,帮助敌国制造原子弹,当然他也不爱美国,他反对使用核武器,他还批评美国政府,支持民权运动,身为犹太人,他竟然不信奉犹太教。但是爱因斯坦是有信仰的,那就是自由与和平。正如二战中在美国军队中服役的日裔军人说的:“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尊敬的温总理,几十年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是走入了歧途,这些年,我们除了造就了一批不会独立思考的“愤青”和狂热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外,真正热爱中华民族的年轻人有多少?看看全国各地外国领事馆门前的长龙不得不叫人发出一声叹息!

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 ——真是意味深长。今天再看温总理的谈话,更是感慨万千。也许,中国的教育和许多其它方面一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