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文人--作家高阳和他的历史小说
文章来源: 温相2004-07-12 19:20:00
高阳的作品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胡雪岩》了, 这部集中历史、人物、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等种种门类于一身的历史小说一度成为人们饭后最好的谈资,可见高阳先生笔力之峭。 高阳有两枚比较有名的闲章,其中一枚叫做“野翰林”,意味比较深长,高虽然出身世家大族,然而对于文学、历史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尽管后来他精于此道,仍旧被一些世俗的眼光目之为半路出家,可是,我们知道高阳的历史作品中经常抖落出来的闪光点却决不是一般的“名翰林”可以举手做到的,所谓文凭学历不等于能力此当为一例。 我以为就历史小说而言,高阳作品中最为出众的就算是那部《慈禧全传》了,这几乎就是晚清几十年的历史的小说版,人物繁多却活灵活现,事件起伏仍引人入胜。高阳之于清史的研究的功底 由此可见一斑了。由这部作品延续开来的三部民国的小说《小凤仙》、《金色昙花》、《玉垒浮云》也是一律的好看。高阳作品最大的对于小说的改造之处在于对白的精彩和由对白引发故事情节,这也算是高阳特色吧。 我们常见的历史小说(其实不仅仅是历史小说)多数都要以背景交待、人物思想、风景状物等作为必要的填充,然而这一切到了高阳的笔下都改用人物活生生的对白来展开了。这点诚属不易,为什么?我们知道,特别是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对白不仅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还要有具体的人物风格显现出来,而在高阳的笔下这些似乎都不在是关山阻隔了。在这点上包括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大家如姚雪垠先生也要让高阳一席。 然而,我虽则欣赏高阳先生的笔力,却是对他的历史观不敢苟同,高阳本姓许,叔祖父是满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许庚身是一八六一年热河政变的最受益的两个军机章京之一(另一个是曹毓瑛)。所以,许家对慈禧太后和恭王的观感始终是很好的,因而,我们在小说中也时时可以看到高阳字里行间为恭王的当国之难的大段辩解,一句“看人挑担不吃力”成为高阳讥讽一切攻击恭王者的结论。为了回避一些尴尬的历史事实,高阳在《慈禧全传》这部书中隐去了主人公最为人所诟病的“甲午和议”这段故事,从而避免了主人公丑恶的嘴脸的暴露,用心也是可谓良苦,毛泽东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是给高阳这部作品中的如此描写做了最好的注解。 高阳在《胡雪岩》这部作品中对江南的风情、典章乃至人俗写的行云流水,就看那些茶肆、酒楼、饮食、男女的描述就足以给人回首的留恋,因为高阳生于浙江,那里是他的故乡,所以,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可是,当转换时空之后,比如《慈禧》这部小说中,作为小说行家的高阳也不可避免的露出他的不足。只要多看几篇这本小说,你就发现,蜜汁火方这道菜经常会出现在小说中,无论是太后的赏赐,还是官僚之间的宴饮,都少不了提一提蜜汁火方,特别是那个本来生长于河南的袁世凯在荣禄家吃饭也因为胃口大开吃掉了半盘子的蜜汁火方。(小说最后一部《瀛台落日》)同时,高阳还介绍说,袁世凯每顿早饭经常要吃掉二十几个白煮鸡蛋和几笼蛋糕,借此说明袁世凯的胃口之好。然而,考诸于历史,袁世凯的饮食习惯大抵是这样的: 早餐,定不可移的是: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完全是河南风味的,偶尔吃一回油条,但是,汤面是不能少的。 正餐是最受到重视的,一般是有几个菜永远不动,一个是肉炒韭黄放在饭桌的东面,一个是红烧肉放在西面。不知道为何,他最爱吃的是清蒸鸭子,而且,他最喜欢吃鸭子皮,手法极为熟练,用筷子一卷,整个鸭子皮就下来了,然后一口吞掉。因为袁世凯在朝鲜住过,家里又有朝鲜的姨太太,所以,朝鲜的泡菜他也爱吃,就是不喜欢喝什么狗肉汤。主食基本就是面食,偶尔也有稀饭,喜欢在夏天喝一种绿豆磨成的糊糊。 晚饭,黄河鲤鱼必不可少,而且,要用鹿茸磨成的粉散在上面,他不知道听谁说的,鹿茸有助于房事,结果每餐都吃鹿茸,冬天居然流鼻血。此外,北京烤鸭不能少,偶尔换成烤全羊,周末一般是烤肉为主。 特别是袁世凯的早餐几乎是几十年没有改变过,这是他的女儿袁静雪的回忆。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慈禧太后身上,这位老佛爷虽然也在南边呆过,可是口味是典型的北方人,根据满清《宫廷供奉》记录,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是:清炖肥鸭、清炖鸭舌、烧猪皮、樱桃肉、鸭掌、西瓜盅,小点心包括:油炸糕、饭卷子、黄色蛋糕、小窝头、炸三角等。然而,在小说中太后经常赏赐的只有蜜汁火方,包括给荣寿公主介绍的好吃的中也少不了蜜汁火方 。这是其一,其他的比如经常提到鱼翅,不论是宝鋆还是那桐这些精于饮食的大老们最喜欢宴集的都是鱼翅,然而根据满清末年经常参加那桐家宴的人回忆,那桐不大喜欢鱼翅,也很少请人吃鱼翅,至于专门雇佣厨师来会客泡发鱼翅可能也是比较少见的。鱼翅在清末的豪门的宴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十分的看重,这点北方和南方还是有区别的,就在今天我们都知道鱼翅是名贵的食品,然而一年下来最大消耗鱼翅的地方还只是广东、香港几个少数的地方。 高阳作为南方籍作家,对于北方人的口味和食肴偶有失于查考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点上,他显然不及姚雪垠,姚雪垠在他的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下册(26章)中描写的那段老神仙会牛金星于河南酒楼上的吃鱼就显得那么的自然、浑和。如下: 牛金星的话才说出半句,那个堂倌又匆匆进来,打断了他的话。堂值提着一条约摸十二三两重的活鲤鱼的脊翅,请客人亲眼过目,满脸堆笑地问:   “请问,兔怎么吃法?一吃还是两吃?”   “启翁,你是客人,你说,怎么吃?”尚炯望着金星问。   “两吃吧,糖溜一半,焦炸一半,糖溜的一半,吃剩的鱼骨头来一个鱼骨焙面。” 金星对堂倌吩咐毕,转向医生笑着说:“这是咱们河南馆子的拿手菜,在别省馆子里是吃不到的。” 还有第三卷中上册第四章中对皇后的一道菜的描写,如下: 一个尚膳太监趁机会揭开银碗盖,果然是两样精致的荤菜。崇祯掂起两头镶金的象牙筷,迟疑一下,望一望那一碗用乳白的鱼翅、鲜红色的火腿精肉丝、五六只雪白的鸽蛋,加上若干片翠绿的莴苣(这是丰台农民在地窖中培育的特别时鲜)烧出的美味,上边撒一点点极嫩的韭黄。这碗美味,是周后的往年发明,并赐它一个佳名叫“海陆同春”。 这个描写也是出自《明代后宫供奉》中的,当然姚雪老之所以把 这些写的比较到位,和姚雪老本人是河南人有关。 再有一点,高阳小说中缺乏大的场面,长篇小说大场面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120回本的占了七回,《红楼梦》的省亲也是再现了四家的花团锦簇的局面。《李自成》中的南原激战也是难得的大场面,然而在高阳小说中却是看不到。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个人读高阳小说的心得,也是一家之言,而且 ,暇不掩瑜,高阳作为历史小说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地位是确定的,他写的是历史小说,而不像我们的二月河同志那样的小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