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纪实(10) 我北大荒的战友(完)
文章来源: 馄饨侯2008-01-03 01:32:49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我们这一代人,跟着新中国国一起长大,建国以后的事,大概除了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反右(那时还小)没赶上,剩下的我们什么没赶上啊?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学雷锋,四清,社教,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待业,恢复高考,再找工作,改革开放,自学考试,挣文凭,评职称, 下岗,再就业。该长身体时挨饿,该上学时下乡,该工作时待业,该结婚时没房,该生孩子时只许生一个,该教育孩子时自己又不会,等现在日子好点了吧,发现差不多都该退休了。真好比《茶馆》里常四爷说的那样,好不容易有了花生仁了,可谁还嚼得动啊?哎,我们这一辈子哟!难怪有人说,如果说国家是个高楼,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高楼的承重墙。

可我见到我的兵团战友时,我发现,我们没有一个抱怨的,没有一个诉苦的,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了。其实要抱怨,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点“资格”的。可我们知道,抱怨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踏踏实实的作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呢。我们当中,不论是当了教授的,当了老总的,还是当公务员,当个体户的,不论是当干部的,还是当工人的,不论是还在工作的,还是已经退休的,尽管许多人运气不好,处于弱势群体的行列之中,但我们都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过去,看待未来。人活到这把年纪,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对地位,财富早已看的很淡。埋藏在我们心里深处的,是当年下乡时结下的深情厚谊。我们除了和家人以外,大概再没有和别的人一起,共同生活,朝夕相处过那么长的时间了。豆蔻年华时结下的情谊,伴随着我们一直走到知天命的年纪。

我去了天津,见到了二哥还有其他许多朋友。 凭着当年的历练和毅力,好几个人现在当上了老总,研究所所长,厂长,老板。 二哥已经退休了,虽然不算富贵,却也怡然自得,安享退休的日子。大家依然像当年一样敬重他。

饭桌上,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当年的生活。当年的艰苦,今天看来都是财富。大家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只可惜一天的时间太短了。

去天津时,路上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北京站和谐号(和谐号是北京直达天津的列车的名字)候车室里,太座把手袋放在沙发上,进站时忘了拿了。里面有相机,手机,现金,车票等许多东西。等她快走到站台上才发现。我赶紧冲出去找。沙发上已经不见了手袋。只见两个服务员手里正拿着那手袋在找失主。我上前认领,她们大概刚才见我们坐在那里,二话不说就把包还给了我,我又要拿出钱来谢她们。两个服务员坚决推辞。问她们叫什么,也不肯讲,只说快走吧,火车就要开了。匆忙中只记住了是 032 号服务员。看上去还是个外地打工妹的样子。真不知怎样谢她们。回来后匆匆忙忙,再也没时间去北京站,只好在回美国后,给北京站的联系信箱发了个 Email, 细述了整个过程,表示感谢,希望能够表扬这两个服务员。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拾金不昧的故事,今天就发生在我身上。我觉得我这次回国一路上净碰上好人,我觉得,人们的素质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着,中国就是在进步。

回到北京,又忙着和北京的兵团战友聚会。当年连里北京知青最多,尽管离开东北多年,但谁也忘不了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一起生活的情景。尽管在那里吃了许多苦,可并没有人怨恨,还有许多人抽出时间回去看看。有一个战友,自己出钱,把当年三十来个长眠在那里的战友的墓全都重修了一遍。要让他们知道,尽管我们离开那里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现在,一些人正在准备在我们下乡 40 周年之际,出一本书,汇集当年战友的回忆文章,把那一段历史,和对它的反思,展现給后人。当年的连长已于今年年初过世,战友们谈起当年的老职工们,都不胜唏嘘。但还是有许多当年的老农垦干部,从他们的角度,写文章,记录下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看了许多篇文章,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对往事的重新聚焦和透视,那是 40 年后,到了知天命和耳顺之年时更具深度的反思。

约好了在颐和园见面。因为有个战友就在颐和园管理处工作,对于聚会,这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进门的时候,我也享受了一次不用买票的特权。他拿手一划拉,这几个,都是我当年的战友。但我也看到,战友当中,也有好几个人拿出了颐和园进门的月票,原来她们经常约在一起,到颐和园来散步,锻炼。

美丽的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湖光山色,雕栏玉砌,舞榭歌台,游船画舫,我们年少时,曾在这里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

等到大家在正门基本到齐后,他调来一艘汽艇,把我们拉到后湖岸边一个僻静的庭院里———他们的办公室。我和他开玩笑,你这工作,是当年柳亚子向毛主席求之而不得的职位呀。

许多知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当年一样,做得十分出色。当知青时是优秀团员,五好战士,回城以后,仍然是先进工作者。我们当年在北国边疆战天斗地,吃了那么多苦,回城后,工作中的一点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称赞的并不是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而是他们的心态。

“你怎么忘了那次咱们到食堂偷吃东西的事了呢” ?

国内的规定是男的 60 岁退休,女的 55 岁退休。某些特殊工种,如接触过有害物质的工种,男的 55 岁,女的 50 岁就可以退休了(比美国这里越调越高的 67 岁退休要优越多了)。

所以,有些朋友,就提前退休了,另外再找一份 part time 的工作,挣的钱加上退休金和上全班也差不多。他们坦然的说,当年奋斗时,想得就是能让人过上温饱的日子,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孩子也长大了 , 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善待自己了。

有些朋友,还在继续工作着。尽管很多人只是作着极其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惊人之举,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成,可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为我们的国家做事。我们的国家,就是靠着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分手时,一个战友送给我一盘她刻录的 CD , 上面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片断。一晃,我们离当年下乡的日子已经将近 40 年了,离开那里也有 30 年了。我看着它,听着它,尤其歌里唱道: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心里都百感交集,惭愧不已。

再过 20 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我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这决不是空话。我的这些战友,完全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无愧于祖国。

20年后来相会

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再过不久,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的子女已经过了我们当年下乡时的年纪,可我们依旧热爱生活,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当我们聚会时,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友情,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可以说,我们有过激情,有过理想,虽然这激情和理想在今天看来未免幼稚和可笑;我们曾经艰苦卓绝过,我们曾经奋发图强过,或许这些艰苦卓绝奋发图强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的无谓和不值;我们走过弯路,我们经历了挫折,尽管这些弯路和挫折未必是我们的过错;但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理想,艰苦奋斗和挫折,给后人提供了借鉴,我们和后来之人所追求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明天更美好全文完。

---全文完

回国纪实(1)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回国纪实(2) 我爱祖国的蓝天
回国纪实(3) 今日大学掠影
回国纪实(4) 人间仙境九寨沟
回国纪实(5) 人有旦夕福祸
回国纪实(6) 锦官城外柏森森
回国纪实(7)花径不曾缘客扫
回国纪实(8) 鬼斧神工三星堆
回国纪实(9) 这里是北京(上)
回国纪实(9) 这里是北京(中)
回国纪实(9) 这里是北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