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米尔顿之死
文章来源: 元亨利2006-06-14 12:39:39
时间:二OO四年七月十一日,地点:新泽西州维豪肯,人物:身着两百年前古装,手提老式手枪的汉米尔顿与伯尔。只见两人四目相对,神情严肃。一切迹象显示这是一场旧时上流社会盛行的决斗。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一声令下,两人同时举枪。枪响处,汉米尔顿应声到地,伯尔却毫发未伤。当然,这只不过是一场历史事件的搬演。有趣的是,两位演员确是汉米尔顿和伯尔的后人,但他们早已“历经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整整两百年前的今天(1804。7。11),亚利山大•汉米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与爱荣•伯尔(AaronBurr)可是真枪实弹的决斗了一场。结果汉米尔顿重伤,第二天死于位于今天曼哈顿下城的一所医院。此汉米尔顿非彼汉米尔顿,即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美国共和国创始人之一的那位汉米尔顿。可是恐怕没多少人知道汉米尔顿死于决斗,以及决斗背后的历史事件,更不用说伯尔还是当时的美国在职副总统。
亚利山大•汉米尔顿于1789年三十四岁执掌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时财部比美政府其它所有机关部门加起来还要大。汉米尔顿不负众望,一手恢复被战争债款拖得破产的国家信用,他是美国第一套税收,预算和财快制度的设计师,并在他监督下,美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岸警卫队(CoastGuard)。新生的联邦政府的八十五份重要文件,汉米尔顿起草了其中五十一份,使年轻共和国的宪法得到阐释。如果说华盛顿,杰佛逊是高瞻远瞩的思想家,亚利山大•汉米尔顿则是才华横溢的实干家。这样一位天才人物,为什么会卷入决斗?
原来,美国初创之时,政界的个人攻击盛行,报纸媒体煽风点火比起今天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国父华盛顿,杰佛逊都不能幸免,汉米尔顿当然也不会被放过。华盛顿,杰佛逊们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予理会,让它自生自灭,不攻自破。
汉米尔顿则不一样。他出身低微,少年在孤儿院度过,凭着出众才华入王家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前身)深造,参军后升为炮兵连连长,更凭军功一跃而为华盛顿的副官,战后由议员而入长财部。可是这些文治武功,并未减轻汉米尔顿对低微出身的自卑感。他对任何有关他的流言极为敏感,又喜欢以上流社会人士自謵。当报界说他是杂种,混血儿,傲慢的暴发户,搞婚外情(这些指责有些真,有些假),汉米尔顿奋起反击。他采用的手段,也是当时军人,政客及自封的贵族们喜用的--决斗—这种从欧洲大陆传入美国的中世纪陋习。“决斗”号称是捍卫个人荣誉的“公正”方式,但历史上不乏利用决斗去除政敌的例子(俄国诗人普希金即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对决斗有描写)。汉米尔顿是个中老手,六次向流言传播者挑战,每次都让对方倒歉让步。
伯尔与汉米尔顿早有梁子。1801年,汉米尔顿参于挫败了伯尔的总统竞选,1804年春,汉米尔顿又使伯尔未能如愿当上纽约州州长。伯尔于是向汉米尔顿发出决斗挑战,借口汉米尔顿在一次阿尔巴尼(纽约州府)的晚宴上讲了伯尔的坏话,汉米尔顿接受了挑战。时年汉米尔顿四十九岁,但已不是过去那么血气方刚了。1801年汉米尔顿的儿子死于决斗,更让汉米尔顿对决斗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威感。但他认为伯尔腐败又不检点,如不接受有失身份。但他已对真刀真枪的捉对厮杀失去了兴趣,于是决定放空枪,把自己暴露给对方,心怀侥幸伯尔也会绅士风度,仅伤其手脚而不取性命。汉米尔顿想错了,伯尔可是玩真的,一枪索命,年轻的共和国就此失去了一个最有才华的舵手。二百年来,大浪淘沙,洗涤了人们记忆中历史人物的细节,留下的是他们的丰功伟绩。伟人也是人,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生活上的平庸可以统一在一个个人身上,唯其如此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
伯尔事后为避免谋杀罪,远遁他乡,1836年死于隐居。
2004年是汉伯大决斗两百周年,适逢美国总统选举,虽然决斗早已取缔,报纸媒体的人身攻击,品性谋杀(characterassassination)却仍屡见不鲜,历史总是在前进中重复。有时突发狂想,与其费时费力又费财,最后说不定还将错就错在千儿八百选票上,倒不如让两位候选人一枪定胜负事。。。。。。
近来读纽约时报时,一条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报道说新泽西州有一幢房子上市卖,原房主,是一位十九世纪的女士,社会名流.这位女士,恰恰是伯尔的情人,伯尔逃亡时,就住在这座房子里.伯尔家后代在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说,他们家里对祖上与汉米尔顿的事,避尔不谈.

本文取材于《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