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的几场电影
文章来源: longhair2018-01-21 20:01:33

从去年年底起,陆陆续续地、在网上看了几部电影。有些蛮有感触,现在就并一起,写个三言两语的观后感吧。

* Youth 芳华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老是有些出戏。比如说,看开始练舞那段,就冒出个疑问:那年代,有这样的热裤练舞服吗?;再比如说,看到军装事件之后,林丁丁说:你偷穿了我的军装还不承认,这是品德问题,就边点头边心说:是呀,这就是品德问题呀,不算人家欺负人呢。 

后来的胸罩事件、托举事件,总觉得来得有些突兀。如果是出身高干的嫌弃出身平凡的,那电影里的小穗子是啥出身呢?好像人缘蛮好的样子。电影看完了,接着看小说,发现小说里,这点倒是铺垫得蛮透彻的 。它用了很多的篇幅,塑造了何小嫚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而且,原著中的小穗子,其实也是遭过歧视、背叛和排挤,电影中未曾提及。 

其实,电影和小说真的差别很大,气质和风格都大相径庭。冯小刚不过就是,借了小说中文工团那段的一些故事,怀旧了一番曾经渴望不可及的青春美好。全然没了文中通篇都有的嘲讽、不忿和冷笑的态度, 反而多少有些美化的感觉。还有,小说写的十几岁的小女兵,最大的十七、最小的十二。而电影里的女兵们,怎么也有十几、二十岁了吧,至少我是一点没看到,青春期少女未发育或者刚发育的青涩。

电影拍得还不错,流流畅地、轻轻松松地看得下去。不过,没觉得有啥特别感动的点,也没啥边看边觉得喜欢或看完了觉得喜欢的感觉。小说呢,写得故事完整很多,人物也塑造得丰满很多。但是,我不喜欢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她,通过文字的我(小穗子),加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推断、甚至臆想、和结论,好像生怕读者看不懂她想表达什么似的。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这种形式的文字,哪怕是大名大家的作品都是。我喜欢那种白描式的,简单却真实地讲述所听、所看、所思、所想,剩下的就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和体会。这样的,我看着才觉得舒服。 

* 不问西东

是因为一个朋友在微信上的影评,才迫不及待地找来这个片子看的。 或许,因为了她的影评,对电影有了太高的期望值的缘故;又或许,因为第一遍能找到的,只是没头没尾的枪版的缘故,看完没有她那么深刻的触动。不过,的确是难得的一部国产片,境界远高过“芳华”。唯一吐槽的一个细节就是,张果果挂在嘴边的“你猜”。用那么深沉的表情和口吻说的“你猜”。

其他不多说了,转朋友的影评过来吧。

“其实知道是清华的宣传片,心理预期是很低的,没想到看的过程中几次落泪。

不说画面多么精致,也不说演员的演技多么动人,难得国产片能看到立意不俗的电影,难得能看到能把故事讲清楚的电影。

故事先是倒叙,然后又年代穿插。

开始有点乱,后来导演有点刻意的把人物之间的关系设了联系点给连接上了。
是为了强调清华百年传承的意味,也可以理解。
但是切掉这些联系故事也是成立的。

四个故事年代虽然不同,思考却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时代中,一个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有时这个时代看上去不容你选择,一点点小事就引来无妄之灾,身处扭曲的时代,面对完全无力抗拒的群众性的愚昧,人命如蝼蚁。

有时这个时代看上去给你许多选择,不去听不去看,似乎是最明智之举。
但是,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所以我最喜欢王力宏的故事,即使父母也不能理解,误以为当兵的选择是追求功名利禄。母亲声泪俱下的教导:功名利禄只是人生的幻影。
儿子膝头一软,也只能跪下。
可是死亡不是幻影啊,国难当头不是幻影啊。
我能选择的只能是以我最有才华的身躯来与敌舰相撞,以我最美好的青春来舍身赴国难。
从没有想到粤语能这样婉转动人,妈妈,对不起,这一句话用粤语讲出来是那样深情。
在这段故事里,哭了好几次。

对人生的思索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迷茫,有时你会觉得你找到了答案。
走最大多数人走的路,总是对的,总是容易的。
可是,在沿着这样的路走的时候你也会有些惶惑:我看见的人,我遇到的事,为什么让我觉得麻木疲惫,我终日匆匆忙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去参加一个学术活动,一个学者说:如果面对现实问题,你有机会去表达意见,去发声,还是应该去说的。

这句话触动我很大,在学院年终考核大会时,我说了几句题外话: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作为学者,总应该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果有平台有机会,还是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去传播一些自己独立的思考。

这无关于学校考核,我们也很难改变学校僵硬的考核制度,但是我们总得做点什么吧。
虽然这个电影看上去像是命题作文,可是这个主题我非常喜欢,无问西东,虽千万人吾往矣!"

* I can speak我能说

这部韩国电影,看开头,以为在看一个悬疑片;继续看下去,以为在看一个搞笑片;看到高潮,才知道原来电影要讲的,其实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看前面半场的时候,虽然知道那个难搞的老奶奶肯定有啥苦衷,却一直、一点也没想到,原来是如此的苦难、如此的忍辱负重。

整个电影的剧情是一点点、慢慢地展开的,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啰嗦或者不耐。看完,回过头一想,几乎没有一个浪费了的镜头。一摞资料、一小块方便面、一方手帕,丝丝扣扣的铺垫着,水到渠成的感觉。 

除除铺开的情节,自然而真实;演员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简直了,强到后来完全能把人带入进去,去感同身受地体会人物的种种情绪和情感。电影的后半段,看得时不时泪飙。以如此轻松的笔调来展现如此沉重的主题;如此轻柔的语言来讲述如此沉痛的故事,实在是难得一见,却无比动人的。对英雄的崇拜是从不缺乏的,可平凡人承受苦难的那种了不起,也该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讲到韩国电影,随便提下也是去年看的“出租车司机”。看那部片子的时候,勾起了好多尘封的记忆和感受。边看边忍不住叹:多么似曾相识的新闻措辞和口吻呀,怎么天下政府都不约而同地用同一个模板呢?为啥韩国可以有这么的电影作品,去揭示还原事实的真相,而我们的,却至今也没法去碰及呢?我们,还有没有机会、还可不可能有知道真相的一天呢?

为此,接下来的几天,我在网上搜了无数的视频和纪录片看。感谢没有防火墙,我可以自由看到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纪录”和解读。直到我从中得出些、与当初自已的感觉可以呼应的、对真相的猜测,这才作罢,这才安心,这才从那部电影里走出来。 

据说,韩国的电影,自从国家取消了审查制度之后,飞速发展,精品不断。我看的他们的电影有限,不过,就这两部而言,的确是也!

* Last Passenger

看的是讲英式英语、配法语字幕的版本。差点以为是部法国拍的、讲发生在英国的故事的电影。后来狗了一下,原来就是英国片。配法语,可能是发法国市场的吧。

电影的场景非常简单,就是在一辆从伦敦开出的末班火车上。火车之外的场景镜头屈指可数。虽然,从一开始,片子的风格就让你觉得是部悬疑片,但是,却需要等很久、很久,才开始看到悬疑是啥。很多的对话、英式的口音,期望悬疑片的紧张刺激的观众,估计有人会很失望的。我还好,看得下去,主要是小朋友可爱、女主长相、气质都不错。 

剧情不是好莱坞似的大场面、超负荷的动作片型,就最后有点爆炸的镜头。不过,几个人物倒是都塑造得很鲜明。最有意思是,看到本来是完全不同类的、甚至刚刚产生了直接矛盾的人,的普通人,在危机来到的时候,是怎么用各自的方法、冲突而又不得不团结一起,去解决危机的。

* 小伍

贾樟柯的这部影片,以极端纪实风格,描写了汾阳小城中的、弱势人物的边缘生活。 影片是98年发行的,片子里故事的年代,却感觉要比这更早。

现在看这部片子,真的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八、九十年代,恍如隔世的感觉。整个片子都是阴暗色调,完全不记得看到过阳光;而整个故事呢,也是压抑无比。那个时代,中国某个小城的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吗?一个心地其实还善良的年轻人、真的就只能如此地生活吗?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各种细节都很真实,可这些真实却让现在的我,不愿去想象它的真实、相信它的真实。

刚才去搜了一下,看到这段解析,转过来吧。 可能比我意识流的感觉,更容易理解些。:)

“这部影片聚焦于一个身份卑微的偷窃者——小武,讲述他在日复一日的街头游荡中接连被朋友、恋人和父母所抛弃,以至最终完全失去了个体尊严的故事。当传统社会日渐受到都市生活形态的冲击挤压,小武生命体验中的迷茫无措也正是生存于城市边缘多数人群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小武》用主人公小武的人生遭际隐喻着小城在社会急速转型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描绘出中国北方的贫穷小城似被抛离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荒凉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