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看仁义--仁是一个很狗屁的东西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8-10-09 16:39:58
(先括弧一段,我对秦无衣的大作没有细读,好处就不说了。只说一点我不喜欢的,就是把小说和历史搞混了--暂且不管这个搞混是否合理--三国的故事发生在汉末,水浒的故事发生在北宋, 小说以历史为背景,当然可以窥测某些历史故事。 但是写小说的人都不是官学博士,他们对于历史文献的掌握都经过了民间巷谈的过滤。同样是儒家, 官学博士的取舍和小儒的取舍是不同的。官学博士最关心的是皇帝,只要皇帝不倒,他们就可以优哉游哉的生活,香车醇酒美女功名,一样不会少。比较而言,小儒需要取悦的是周围的大众,没有周围人的扶持,他们连生存都很困难,仁从何谈起?所以,大儒更关心仁,小儒更崇尚义。这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仁义最普遍的不同。--其实这个仁义和当初诸子的仁义是有细微区别的,在诸子那里, 仁就是同情, 属于法外留情。义属于当为则为, 属于天地良心,儒家重仁墨家重义)。

关羽放曹操是小说虚构,不能因此说明三国时代的“仁”更多。小说虚构这段故事,其实是为了强调“义”,含有“兼爱”的味道--惟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一突破了礼的束缚。  譬如谁谁谁把臭脚放到了赵匡胤的肚皮上,让赵匡胤重温了三分钟的朋友之义。三分钟过后,赵的朋友自觉遵守“礼”,按君臣之礼相见。 如果这个朋友后来偶犯小错,皇帝可以考虑“仁”, 法外留情,一笑了知。但是如果在三分钟之内,皇帝冒犯了这位朋友,那么这位朋友能做什么,最多的就是“忍”,他没有资格谈什么“仁”。 可见这三分钟的“义”对老百姓相当重要,很多人可以因此躲过中下层官僚的迫害或者骚扰。

刘关张结成生死兄弟, 为了振兴汉室而努力, 这是“义”, 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互相扶持,而不是刘居高临下的同情。 刘当上皇帝,当然需要收买/笼络/争取人心, 那是“仁”--所以刘的仁不是针对关张来说的,是针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的。

曹操为了匡扶汉室, 同样需要收买/笼络/争取人心,对俘虏关羽下了很多功夫。 但关羽选择刘备不是因为义,而是因为亲--周瑜说,内结骨肉之“亲”,在尊亲的礼仪之下,这个“亲"是相当的重要。

关羽释放曹操,是因为同情,但这种同情在大家的眼里更多被理解成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是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理论需求,“仁"是刘备的专利。 如果把关羽说成“仁”, 那属于篡逆,在强调尊亲的礼教制度下是不可饶恕的。二来么,关羽对曹操的同情,毕竟是因为曹操对他的礼遇在先, 这在老百姓眼中当然会被看作义--朋友之义。 

《水浒传》成书略早于《三国演义》,同样强调“义”, (还有一个就是强调忠)。但如果说同情就是仁的话, 《水浒传》里面并非没有仁,宋江是《水浒传》里面最称得起仁的一个人。 

从同情的角度讲,宋江放晁盖和关羽放曹操是同类性质的事情,可以算作仁。 但按照封建礼教的等级要求, 关羽和宋江只配谈忠义,不配谈“仁”, 写小说的人刻画他们也是为了强调忠义。 

宋江是郓城小吏,--小说中的宋江每每说话,都要来一段,"江本郓城小吏,如何如何",这在我等读书人看起来很可笑,但这件事本身很辛酸很残酷--宋江不是官, 无权裁定别人的生死。 如果是官,譬如包公,有一定后台,就可以裁定或者改变人的生死。

宋江是惟一同情那些罪犯的小吏,他对于草莽英雄的同情让他在江湖上颇有盛名。 但严格来说,宋江和他们并不是朋友,很多江湖朋友也不是因为宋江是他们的朋友才投靠他的。 宋江和他们交往是因为他同情他们,是因为仁; 那些人愿意亲近他是因为宋江同情他们,因为宋江“仁”心在内。 但为什么写小说的,评小说的都强调这是“义”呢?因为他没有资格“仁”,照孔夫子的说法,民之於仁也,甚于水火,有资格仁的是皇帝和君子。 那么那时的皇帝是否“仁”呢?






谁都知道宋徽宗是个好文人,写得一手漂亮的瘦金体--字形宛如美人的身材, 该瘦的地方瘦,该满的地方满,该长的地方长,翩翩起舞。。。(此处删去字若干,写下去就好色了)--画得一手逼真的工笔画, 而且爱石如痴。 皇帝好书画石头,身边当然聚了一堆文人捧场,很多人的水平也真是不是一般的高,譬如蔡太师。

可惜蔡太师后来成了著名的奸臣。 其实蔡太师何奸之有?人家对皇帝忠心的很, 艺术品位高得很, 四书五经读得透得很。 不过话说回来,就是因为他艺术品位高得很,拍马屁的人也好捉摸得很,于是颇有一些人送些石头给他,因此点缀风流, 增添世故人情之通达。

按现在的说法,二狗子多得很。二狗子知道皇帝太师喜欢石头,就千方百计收刮石头,每每说起来,“前几天不小心捡到一块石头,我朋友蔡京很是喜欢,今天他生日,送给他吧”。 皇帝太师其实也不见得不仁,偶然也会问起,“这块石头果真捡到?”但二狗子此处语焉不详,不得而知。 只知道老百姓家经常遭殃, 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疾。于是晁盖吴用刘唐等人觉得这是不“义”之财,就骗了几个流氓无产者如三阮等抢了去。

不管如何,宋江是同情这帮抢劫者的。 假如皇帝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未必不同情,不过这个假如是虚拟语气大家知道的,也就是说皇帝没有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当然好文人皇帝一般不太愿意知道来龙去脉,因为他们有听人胡说八道的权利--当然也就没有来得及实现这个“仁”了,结果宋江的“仁”就碰上了告密者, 宋江就走向了江湖。

皇帝如此,那么他的手下呢?譬如高俅。

后来高俅也成了著名奸臣之一。其实高俅何曾奸来着?高俅不过是一个踢得一脚好球的有志青年,天天向上,谈笑有闻达,来往皆名流,一不小心和宋徽宗成了朋友,后来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宋朝的著名将领--太尉,(顺便说一下,这个太尉比国子监博士可尊贵多了。)  (亲亲而尊尊, 言正而名顺,非为我故意讥笑,切记切记。)

高俅成为著名将领以后,当然需要好人家的女儿当妻妾,同样需要他自己的亲信,结果林冲王进就只好倒霉了。

高俅对王进林冲不“仁”,林冲王进就只好走上江湖。。。林冲王进是没有资格“仁”的,有资格仁的是高俅。 也许假装谦虚地说,我不懂“仁”是什么,但谦虚过后我还是得说,让林冲这样处境的人去仁是不人道的。

说完皇帝太师太尉这些国家栋梁,我们再看看梁山好汉的“仁”

鲁达曾经是仁的,但是鲁达一仁就只好做和尚,和尚再一仁就只好流落江湖。。。
柴进曾经是仁的,但是柴进因为仁被莫名其妙卷进了江湖,官学博士的说法,成为了水浒梁山反革命集团的一伙。。。

所以说,水浒的仁不是好东西。该仁的人都追求艺术和功名去了,不该仁的却额外多事,最后无路可走,忠不忠,义不义。。。

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水浒写得最好的就是投降,一投降忠义就都保不住了。 姑妄听之,姑妄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