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教学不宜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普及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8-03-14 09:50:55
最近北京正在召开全国政协会议。

我听说几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提议小学应该实行繁体字教育, 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之根云云。 我为此颇有异议, 因此作文做个记录。


首先, 文字不等于文化。 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是错误的观念。
文字的演变是普遍现象, 古今中外,因为不同的目的, 文字随时随地都可以改变,但文化的改变却不那么容易。

譬如说,莎士比亚用的英语跟现代英语是不同的形式,但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照样被大家引用改编,搬上电影电视和舞台,在教学中作为范例。 很少有人会说,我们要在小学里普及中世纪的英语, 因为那是西方文学的根。更没有人说,我们要在小学里普及罗马希腊文字, 因为那是西方文化的根。

很少有人这样说,因为西方人比较熟悉文字的变化。 德语法语英语,拼写拼音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同一种文化和文明衍生出来的,文字不过是一种承载交流文化的工具。
 
同样来说,不管用繁体还是简体,甚至篆体, 如果写的是同一本书,那就是同一种文化,没有理由说文字的改变导致了文化的改变。

其次, 从文字角度来说, 没有理由说繁体字是简体字的根。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 任何事件的变化,都包含由简入繁和由繁入简的过程,这是普遍现象。  

从某种角度来讲,简化字才是繁体字的根,因为很多繁体字是从简化字衍生出来的。我们的祖先喜欢单音字,喜欢把很多部首拼凑起来组成一个新字来适应新概念的产生。这种方式在西方文化里面也有。不同的是人家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字母,我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部首。

所以很多复杂的字都是简单的字拼凑起来的,换句话说,简单字是复杂字的字根。 很多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保持了这个关系。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武则天创造了一个很复杂的字, di(就是日月当空的意思), 显然这个字是简单的日月空三部分组成的,日月空就是这个复杂字的根。

后来我们学会了多音字, 不再总是用单字来表达一个事物或者事件。 譬如金刚石,这是三个字表达一个意思。 按照我们古人的习惯,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字,它包括金的部首,石的部首,还有刚的部首。 但这样做有多大的意思呢?金刚石这个物品根本不包括金,也不包括石,更不包括钢铁, 用多音字无非就是保留了一个意思,这个东西很硬很耐腐蚀。

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繁体字的产生本来就没有多大的意思,更谈不上是文字的根了。 非常显然,最早造字的人肯定不会先造复杂的字,复杂的字不过是有简单的字根拼凑起来的。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譬如轰,繁体的写法就是三个车(繁体:車)组成的。但这个字有多大意义?实际上不如简体更有说服力。 因为雷并不是三辆車拖着走, 而简体的形状却好像一个东西放在两个轮子上面,更形象。譬如繁体的飞(飛), 其中包括一个升。但是现在概念的飞, 并不需要上升,平飞也是飞行, 所以简单的飞更形象,看起来就是一个鸟在拍翅膀。如果非得说明上升的飞(古人非常喜欢意淫这个飞升成仙), 照现代的方法就是用上双音字飞升,而不是非得用这个繁体的飛。


更重要的是, 我们再来看看某些简化字的产生。譬如鱼, 其实就是把下面的四点一笔写成而已,譬如言的部首,也是把点下面的部分一笔写成而已。而小学的教学,并不简单包括识字, 还包括书写, 书写简单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方便,一般来说也更利于教学。 繁体字在这里除了有体罚的意味以外,并没有多大的意思。

如果单从认识来讲,只教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只教繁体字也不认识简化字,这里不存在优劣的说法。 我知道有一些人以前学了繁体字,后来读不了简化字的书,即使后来花了很长时间去学, 也还是要借助字典,这个过程和学习简化字以后读繁体字的过程一样。从人的智力发展来说,显然小学生学习简化字更合理, 等到长到了,愿意学习繁体字,甚至愿意从事文字变化的研究都是可以的。 但是一个小时侯学习繁体字的人,长大了反而不认识简化字从而非得学习简化字怎么听起来也是别扭。

总不能等到某一天, 一批小学里学习了繁体字的人,后来有几个成为了文艺明星,被选为了政协委员,为了表明他们对文化的热心,再提议小学生普及简化字吧?


说到这里,这就是我不太喜欢中国人什么事情都请几个代表,开几个会来决定别人生活的事情。宋祖英黄宏等人,本人既不从事小学教学,好像自己也不见得认识多少繁体字,凭什么因为他们的爱好就得让全国的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听从他们的建议?

我并不认为小学生需要承担文化寻根的任务,黄宏宋祖英喜欢寻根,喜欢繁体字,完全可以自己掏钱组织某些活动,来让大家更熟悉繁体字嘛,有人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只能看你们的组织能力和他们的热情,凭什么几句话就干涉全国小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