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之间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7-03-12 20:23:54
大家猜得没错,这篇文章由陈晓旭出家为尼引起。

我并不了解陈晓旭,所知道的不过是她演过《红楼梦》的林黛玉以及最近的出家。

陈晓旭的出家 让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那些喜欢林黛玉的人,觉得像陈晓旭这样的明星人物,爱情事业都很成功,为什么要出世呢?

出入的疑惑很多人都有,但是中国文化关于出入的解释,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并不是那样的清晰明朗的。

先从释迦摩尼乔达摩。悉达多开始说起吧。

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这个“一个”, 并非是指他的兄弟很多,也不是说他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而是说当时的古印度并非是统一的国家。在现在印度的那块土地上,当时并存着很多小国家,其数目据说并不比现在中国的县城的数目少。在这样的情况,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王子的生活恐怕并不是很惬意。

譬如赵宋时候的神宗皇帝,当皇帝就当得很不惬意。据说有一次他的兄弟当着母亲的面抱怨他说没有当好皇帝,他居然立刻眼泪汪汪的说,“你倒是说得轻巧,要不你来试试?”

当然这个抱怨神宗皇帝的兄弟也有比较出名的故事。据说当时他也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但是老皇帝死掉的时候,他母亲--后来的太后居然故意让他睡过了头。他第二天醒来发现兄弟当了皇帝以后,对他母亲大加抱怨。结果他母亲居然说,“我是为了你好。我当然你父亲这个皇帝很多年的老婆,知道当皇帝是很痛苦的事情”。

这是中国皇帝的故事,当然读者也可以看成前人的忽悠。不管如何,多少让我们看出了当皇帝的不惬意之处。

乔达摩。悉达多究竟为什么不惬意我们并不知道,根据他后来的理论,大概他受不了外来和内在的压力,受不了看到亲人的生病老死,觉得人类的悲哀实在太多,于是他出家了, 希望通过入世来发现其中的原因。 他经过多年的苦行,最后在一颗菩提树下顿然醒悟,提出了人生来受苦的理论,并且提出了减轻或者消除痛苦的方法。乔达摩。悉达多可以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个人的心理学家, 难得是他在顿悟以后,积极向大家推销他的理论,帮助很多人解决了人生中的疑难。

后人因此尊称他为释迦摩尼,称他为知道过去现在将来的如来佛。从个人对后来的影响来看,他的理论对西方和东方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耶稣,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最入世的思想传播者。

后来阿育王统一了古印度,他对释迦摩尼非常尊敬, 就把他的思想定为了古印度的国教, 他的门下弟子也多了起来。后来他有一些非常杰出的弟子,发展并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小乘佛的概念。这个小乘佛就是为了便于推广,因为大乘佛的苦行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首先传入中国的也是小乘佛,这种成佛的理论并不要求一心向佛的人象释迦摩尼那样度他人成佛,只要度自己就可以了,这样当然也就不再强调出家。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见,释迦摩尼的出家就是入世,并非是中国文化中的出世的概念。

我们再看看老子的出入吧。

老子是周朝的历史博物馆馆长, 在位的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老子退休以后,著书写作,写成一篇《道德经》, 一举让后人顶礼膜拜,成为思想界的至尊。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老子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不但用他的思想理论使得他在位的时候闲庭信步,更在退休的时候过的逍遥自在,让人们对他只有热爱无法仇恨。

从现代的理论来看,老子最主要的理论就是提出了相对性。老子说,得罪人并不一定需要批评骂人,有时候只要标榜一下自己就可以了,因为听到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自己很差,于是就觉得受到了批评嘲笑。老子的这种相对性的道德观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主张认为,要让人不恨你,并不是只是需要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并且需要积极的建立正常关系。

这样看来,老子的出关只是退休,只是为了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并不强调必须出世逃避, 他强调的只是不要故意作让人讨厌的事情。

最后再说孔子的出入观。虽然把他排在最后,但没有说明这种出入观不重要。 恰恰相反,孔子的出入观才是大多数中国文人的困惑。

为什么呢?儒家把家当成国,齐家治国是可以并举同列的事情,所以在儒家看来,出家就是出世,好像出家就一定意味着一种失败,是必须用上天的意志来帮助自己解决其中的困惑的。

孔子一生,刚开始一直追求管理国家,搞到凄凄惶惶了,才终于发现生活本来就不是华山一条路,开始安心教书育人,才有了生命的安全感和生活的稳定感。因为这个发现,孔子一直非常推崇那些隐士,觉得他们的出世并非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追求一种更自由的生活。

孔子的这种理论据后来在司马迁的评赞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对于隐士生活的推崇和羡慕成为后来文人必做的功课,出入在很多读书人那里就成为了一个长久不衰的痛苦折磨。比起佛的出家来说,儒家觉得自己入世; 但真正成了国家官员以后,又特别羡慕道家的冲虚宁静的生活。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国大多数的古文人就这样选择了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光辉生涯,一个人终于实现了出和入的“和谐统一”。

最后还是回到陈晓旭的出家为尼。佛家虽然并不要求出家,但是入了中国籍的佛家思想因为对拍马屁擦屁股的兴趣不高,最后只能接受严格的戒律生活,终于和中国的道家思想走到了一起。就譬如《红楼梦》里面的一僧一道,把很多身受官场和生活中苦难的人度了出去。 而小乘的佛家思想呢?正如王夫人所说,并不是寻常人可以选择的。中国后来对出家的人数是有控制的,关键的原因在于出家的人并没有炼成出世的身体,他们照样需要吃喝。 中国古代政府不但拨出相当的土地供寺院所有,甚至允许和尚道士正常要求善人施舍。 他们除了必须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以外,其实还是受到了政府的一定的保护和照顾的。 程晓旭的出家恐怕只是为了追求另外一种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