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实质和症结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6-05-16 23:24:08
如果我们抛开对历史上孟子思想的批判,那么孟子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圣人治国的思想。

孟子否认墨子的宗教束缚,否认告子人性的现实需求,后儒在这基础上否认法制,实际上是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

这点和西方不同,西方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由上帝来做最后的审判,人自己并没有最终审判权。

在西方的价值体系里面,我们无法评判这两种思想的好坏和高下,惟有上帝来审判,我们必须聆听上帝的判断。实际上呢?代替上帝来判断的还是现世的人。但是西方的教义里面,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可以聆听上帝的声音。

孟子的圣人治国呢?其实是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利。一切的希望就寄托于某一个圣人的出现:他善良,从生下来到死一直善良,给他的子民带来幸福,受他的子民热爱。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圣人一直没有出现,至少孟子以后一直没有出现。它的积极意义呢?就是让每个人努力地烘托一个圣人。 实际上后儒也一直非常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又往往是徒劳的,又往往被他们更后的人批评。

从终极意义上讲,孟子这样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必然的错误,因为我们还是希望统治者是善良的人。如果最高统治者确实是坏的,如果这个统治者具有破坏世界的力量,权力制衡并没有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依然必须乞求这个具有巨大力量的统治者是善的。西方的科幻片就一直在演绎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是超人,还是蝙蝠侠、外星人,我们都把最后的英雄幻想成善良的。

但是现实的社会并不是科幻片,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力量巨大到无法控制的人,文革至少让我们看到,弱小的人的破坏力量可以是非常大的,当然历史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放弃自己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某个圣人。

我们也并没有需要刻意去区分和扩大东西方在人性善恶上的分歧,中国自身早就有过人性恶的思想,有过宗教的思想,有过人文的思想。刻意区分和扩大这种东西方的区别,实际上是一种下意识的暴力倾向, 最后就是导致自己民族人文思想的没落和萎缩。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