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是孔孟之道
文章来源: 两只黄鹂2006-05-09 10:19:55

  桃叶网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美国人也很讲礼。

  根据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了一个想法。根据桃叶的说法,礼不是孔孟之道,文化不是孔孟之道,道法自然的文化和礼都不是孔孟之道,反过来孔孟之道是违反道法自然的文化和礼的,而我批判孔孟之道的核心原因就是为了这个。

   我们先借一下江上一郎的“雨后春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春笋在风啊雨啊的吹吹打打下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春笋无法阻止人把它砍了下来当食物吃,无法阻止大熊猫把它当点心吃,无法阻止毛毛虫爬上去咬它,无法阻止花花草草夺取它的营养,无法阻止野火的燃烧。。。一句话,道法自然的春笋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批判。

   批判也是道法自然。

    那么孔孟之道呢?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1],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对于别的文化充满了歧视,充满了道德说教,具有吞噬别的文化的倾向。所以孔孟之道已经不再是道法自然的礼也不是道法自然的文化,它变成了一种社会道德的束缚,有的人自觉地束缚自己,有的人把它用来束缚别人,这大概就是我批判的原因。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当然有必要指出这种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原因。这种行为不但有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甚至有助于儒家自身的发展。我们不希望看到再一次因为政治的原因把孔子和孟子说的话当做洪水猛兽,不希望因为孔孟之道让一切文化都受到了株连,就必须批判孔孟之道自身的缺陷。

     关键在于就是让孔孟之道在社会中有一个合适的地位,不是变成包罗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道”。

     那么礼是不是孔孟之道呢?我认为礼不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历史名词,我们不能把它之前和现在存在的他国拥有的礼称为孔孟之道。

     为什么要有礼?就是为了让大家相处融洽,所以一个人相处就不需要礼,两个人相处的礼就比较简单,一群人相处的礼就必要严格,不同的气质的人相处礼就比较热闹,这是道法自然的礼。但是孔孟之道的礼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非常僵化的,傲慢的礼,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冲突。

     为什么呢?我们再从桃叶的例子说起。美国人也很讲礼,但是我们能不能对美国人说这个礼是孔孟创造的呢?不能。 如果你非得强调孔孟之道,你有可能被解释成歧视。所以我相信你们明白,你们把礼解释成孔孟之道只会对中国人说。事实上对中国人也必须小心,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同胞根本就不喜欢这样的说法。(我没有仔细统计过台湾老乡要求台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个文化原因,这个孔孟之道必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呢?对于自己祖宗的崇拜是道法自然的文化,如果非得把他们原有的礼和文化说成是孔孟之道,他们当然会觉得受到了歧视。

    中国人有句俗话“入乡随俗”, 这是文化,也是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礼,关键在于我们进入他乡的时候希望获得别人的友谊,要想获得别人的友谊就必须接受别人的文化风俗。即使是国家的元首,除非他带去了他的军队,否则就必须尊重别国的礼,否则他可能受到冷遇,甚至引起仇恨。如果进入别的文化还非得强调“孔孟之道”的礼,就很有可能碰壁,所以礼不是孔孟之道。

     同样,我们在网上相处,最好的就是大家舒适,如果你非得用孔孟之道的某种礼节来强加在别人身上,就会产生矛盾和不愉快。 这恰恰是违背了孔子总结的“克己复礼”。

    所以,礼不是孔孟之道,强调礼就是“孔孟之道”必然就会产生争论,矛盾,仇恨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