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陪孩子弹钢琴?
文章来源: 裘教2006-08-20 08:38:43
在美国,中国人的孩子大多都在弹钢琴,我的孩子也没能免俗。孩子从六岁开始,一直弹到九岁。这期间,我也顺带跟着扫了扫盲,总算知道了还有Mary has a little lamb这样一首曲目。同时,也试着摸索出了一套还算是适用于自己孩子的陪练方法。小结于此,以供大家参考。就算是为精疲力尽的老中父母,出点谋,划点策。只当是结成一个广泛的父母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形形色色的小鬼子。

先得申明了,该法仅供如下几类父母参考:(1)自己不懂音乐,且没有远大志向,只想让孩子对音乐有个大概齐的了解,先入个门再说的;(2)“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孩子炼琴没有想过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只要孩子弹得比杀鸡好听些,就会感激涕零的;(3)一眼就看出孩子比自己音乐细胞还要少,因此成为天才的可能性不太大的。(4)不光每天觉得孩子练琴痛苦,而且觉得自己陪练比孩子还更加痛苦的。(5)不是特别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至于特别执著地把小麦硬当成水稻耕耘的......

好,言归正传: 寓教于乐,说得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炼琴自然会夸上几句;心情不好,见着孩子不好好练琴,那火还不就腾地一下就上来了?孩子是要鼓励,但是怎么鼓励?能否批评?啥时候批评?怎么批评?这些父母都要心中有数,不可随意。要深刻地了解孩子的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以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受篇幅所限,无法对以上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只能就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

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每周有一次三十分钟的钢琴课。弹到一定的程度,老师会把该练习的曲目录下来,让孩子带回家(对音盲父母而言,这点尤其重要)。然后父母就是督促孩子每天练琴。至于每天练什么,怎么练,就成了学问。父母不必懂得弹琴,但必须懂得掌握节奏和知晓孩子的心理。以下是我的安排:

第一天,孩子刚上完新课。回到家还要不要炼?反正我不主张炼。我们家把这天当成固定的音乐会,而且闻乐起舞。一方面把老师布置的新曲子听熟,另一方面也是全家的娱乐时间。

第二天,让孩子边听边弹,以听为主。开始时,左右手分开弹,只要求弹慢点,以便注意手指按键的正确位置,这样让孩子对所弹的内容有个感性认识。加之不断地在听乐曲,所以对曲子本身的特点就会有个大概印象。

第三天,还是接着分别练左右手,大致熟练之后,就可以试着用单手跟老师的磁带配合几遍就行,不要多了。这样孩子对曲目中的难点心中就有了数,而且对乐曲的节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孩子对两手该弹的音符就比较熟悉了。

第四天,开始让孩子试着用两手配合着弹。不做具体要求,只强调慢一点就行,并反复穿插着听老师弹的曲子。这时,孩子的乐感就出来了,因此,弹错的地方也能够自己修正(靠耳朵听出来的)。此时不用强调节奏或好坏。

第五天,接着练两手的配合。此时,孩子两手的配合就会有一定的熟练度。再根据情况,尝试着让孩子跟上老师的磁带。如果指法不正确,就很难跟上。先停下来,帮孩子察看一下书上的指法标记,再反复地练习几遍就行了。即便还是跟不上,也不用着急,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练。父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哆嗦就行。

第六天,两只手的配合就大体出来了。大约跟着老师的磁带再比划个十来遍就差不多了。这时候的赞扬,父母就可以采用美国人的方式了。就是什么词听起来容易让人忘乎所以的,就用什么词,千万别含糊。最好还是立马开个家庭舞会什么的,又跳又唱,会让孩子特有成就感。

第七天,也就是见老师的前一天,孩子已经娴熟自如了。见到老师时,信心也会十足。老师高抬贵手让孩子通过的话,孩子会觉得十分愉快。从而顺利地实现良性循环。

其实,弹琴最困难的时间是头几天。因此,这几天就要以鼓励为主,能不批评就不批评。你要实在是忍不住的话,就一边去凉快一会儿,或者来杯冰镇饮料,或者来片冰镇西瓜,一来犒赏自己一下,二来压压火,消消气。

然而,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弹琴开始前做足warm up,让孩子以最愉悦的心情开始弹琴。并且,弹15分钟左右后休息一次,好让孩子有个转换和休息的时间,若有空再跟孩子做五分钟的娱乐活动,效果就更好了。边玩边夸,让孩子感到飘飘然最好。这样,孩子每天弹三十分钟左右,也就不至于太痛苦了。这么着,连哄带骗,小鬼子几年时间也就糊里糊涂地坚持了下来。再往后,父母也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此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用“父母骗进门”可能更准确些)。

有时,趁孩子练琴的间隙,我还会时不时地犒赏她,其实,也就是榨杯新鲜橙汁什么的,孩子就会欢呼雀跃,弹得也就更为认真了。这时,我就可以溜走干点私活什么的。尽管我是能偷懒就偷懒,孩子还是常以美国人的直白方式表扬我:“You are my favorite daddy." (我怎么觉得像是一只美国老鼠在表扬一只中国懒猫呢?)

不过,依我这个门外汉的见解,钢琴教育就其本身来说,恐怕有三方面的意义:一为训练孩子弹钢琴的技能和乐理; 二为培养孩子的坚持精神,也就是毅力; 三为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爱好。而这第三点反到更为重要。如果弹琴最终导致孩子对音乐的痛恨,那未免就有本末倒置之嫌。论熟练,人有时比不过机器,所不同的是,人有情感,有灵性,他是用心在弹奏。只有这样,美妙的音乐才会自然而然的从琴键上流淌出来。如果对音乐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弹奏出来的音乐就不会有灵性,当然也无法引起别人的共鸣。

所以,对于技艺之事,不要过分。如果弹钢琴没有丝毫的乐趣可言,那它对孩子不吝就是一种变相的体罚。除非您执著地相信“自古华山一条道”,硬要把自家孩子死活往钢琴这一条路上赶。否则还真没有必要和孩子较劲,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可以了。不是那块料,却非得赶鸭子上架般的强逼着,轻则弄得彼此都不愉快,重则逼出毛病来。

别看中国人的孩子学乐器的人数众多,弄到后来,中国人的孩子只能凑在一起钢琴合奏,却凑不出个交响乐团来。如此单调的色彩,是否跟我们做父母的有些关系?

(草稿。先就写到这。欢迎砸砖。有空,我再写点有关话题。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