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一个故事看当今教育的失败
文章来源: 为人父2012-11-24 06:47:00

观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一段时间曾是我们家的一项周末集体活动。看这个节目不仅是娱乐,也是我们和儿子一起讨论,从而检测价值观差异的一个机会。这个节目也让我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年青人,知道他们的思想、审美和价值观。代沟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性是相同的。


世界很乱,问题多多。问题最大的要数教育。教育是全世界的问题,这不是资金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育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思想的问题。美国每年的教育投资不少,可从中学到大学,吸毒和乱性的问题仍然不少。儿子的教科书里有一个关于美国高中生考试作弊比例的统计,1992年是61%,到2002年则上升为74%(见《Fraud Examination》)。中国没有这个统计,但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这个上升比例一定比美国严重的多。我上大学的时候,考试作弊的人寥寥无几,可据在大学当老师的弟弟讲,现在的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作弊者根本没有羞耻感。


我曾在一所中文学校当过几天中文老师,期间见识了一些考上藤校的孩子在人格上的缺陷,而家长却对此浑然不觉。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对教育的迷失是不因出国与否而不同的。


药家鑫案发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玫瑾曾大声疾呼,让社会各界思考一下为什么一个钢琴十级的大学生能成为杀人犯。对李教授的这个提议,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一个钢琴十级的大学生就不能成为杀人犯。一个人是否成为杀人犯和他钢琴几级有关系吗?我想在李教授的心里钢琴十级的孩子一定是受到良好人格教育的孩子,可惜现实却与她的设想很不符。


朗朗现在成了世界级钢琴明星,可对朗朗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息。人们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父亲的这种教育到底算不算一种成功的教育。一种极端功利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艺术尖子,是否具备完美的人格和相称的品德?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算一种成功的教育吗?


这让我想起《孟子》中的一个故事。


夏朝时有个射箭第一高手叫羿,这个羿不是那个射下九个太阳的神话英雄的后羿,他们的名字差一个字。当时有一叫逢蒙的年轻人很羡慕羿,就拜他为师学射箭。学了几年后,逢蒙完全掌握了羿的技艺,这时逢蒙就想,天下只有羿比我的技艺高超,如果把羿杀了,我就是天下第一了。于是,逢蒙就趁乱把他杀了。


当公明仪对孟子说起这个事的时候,孟子说:“这个事羿也是有罪的。”


公明仪不明白为啥孟子说羿有罪,就不无疑惑地说:“好像羿没什么罪吧?”


孟子回道:“只能说罪过不大,不能说一点罪过没有。”接着孟子就开始讲故事。


郑国曾派遣一个叫子濯孺子的人侵犯卫国,卫国则派遣庾公之斯前来驱逐和追击子濯孺子。两人本来都是射箭高手,可子濯孺子正身患疾病,无法张弓射箭。心中焦急,则自言自语道:“我今患重病,拿不了弓,恐怕今天是活不成了。”然后问驾车的人追他的人是谁。驾车的人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一听,乐了,便说:“我今天死不了啦。”


驾车的人不明就里,问道:“庾公之斯是卫国有名的射箭高手,你怎么反而说他追你你倒死不了呢?”


子濯孺子答道:“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派的人,他选的学生也一定正派。”话音刚落,庾公之斯就追上了子濯孺子,见子濯孺子没拿弓,就问道:“老师,你为啥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病了,拉不动弓,也射不了箭了。” 庾公之斯就说:“我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您学的射箭。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我是为国君之公事,不敢不为。”说完,庾公之斯抽出箭,向车轮敲了几下,拔下箭头,发了四箭之后就走了。


孟子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并没有给出他的评价。但我们还是都能悟出孟子的深意,即孔孟的教育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技巧,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孟子说羿有罪,就是指羿只传授了逢蒙箭技,却没有教逢蒙做人的道德。按孟子的思想,只教书不育人不仅无功,还是有罪的。我们看今天世界的教育都是在这上面出了问题。特别是今天拜金主义盛行的中国,教育的里里外外都被功利主义充满,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都统统被抛弃或教条化了。不仅学校不再重视,家长也一样不再注重人格和道德培养。


张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北京)某夏令营的介绍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当某位剑桥大学生告诉这些孩子自己学的专业是金融时,孩子们随即报之以热烈的掌声;而当另一位女大学生对孩子说自己学的专业是哲学,换来的却是一阵整齐而响亮的嘘声。这位女生很尴尬,更觉得不可思议,问有人向孩子们问起原因,孩子们的回答是:因为学哲学挣不到钱(见张源《文化真空带来的教育恶果》)。


对什么是社会精英我们有很多误区。有的将明星、名人当社会精英,有的将有地位、有权力的当社会精英。只要是出人头地,不管其人品如何,有无社会责任感都被当作社会精英。可这些其实都不是社会精英的必要条件,顶多算是充分条件。一个人能被称作社会精英,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义精神。作为少数的掌握更多知识和话语权的社会精英群体,首先要有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精英意识,否则就不配享有精英这个称号。


年青一代在价值观上的迷失,一方面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和误导,一方面也是我们这代人率先的迷失所致。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耶鲁大学的那个虎妈其实代表很大一批中国家长的心理,将孩子培养成有竞争力的人上人被认为是家长最大的成功。至于孩子的幸福和他们应当担负的责任和道义则不在考虑之内。这也不能责怪这些虎妈虎爸,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弱者顶多会得到一点同情,却很少得到尊重。甚至有的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道德教育会变得羸弱,从而在未来残酷的竞争中沦落为弱势群体,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狼才会不吃亏。可他们却不知,在培养孩子越来越具狼性的同时,我们也摧毁了孩子作为人应有的品格和生活的幸福。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人人自私自利,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世界会是幸福安宁的吗?在这样的社会没有人会有安全感,而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幸福。


一个朋友的亲属,是一个从农村考到城里的女大学生。家里省吃俭用供唯一的女儿在城里上大学,还指望她大学毕业后有出息,彻底离开农村生活。可没想到,孩子进城一年多的时间就出了问题。由于现在的学校已成为一个商业机构,教书是为了挣钱,育人则不是他们的责任,加之社会上弥漫着错误的自由主义思潮和拜金主义,将无耻当时髦。这个孩子入学后不久就赶时髦与男同学同居,后来又被诱惑吸毒,成为瘾君子,进而去卖淫。一个十九岁的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就这样变成了鬼。等家长知道真相的时候活着的心都没了。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周围遍布各种廉价旅馆,专门为男女大学生寻欢提供方便。人们为了挣钱,什么道义和廉耻都不顾了。而大学则越来越从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退缩,据说这是在学习美国大学教育模式。即使这样一些自由派还不放过,连学校进行军训和跑操他们也认为是对孩子自由的干涉。著名的自由派学者袁伟时就发过这样不负责任的微博。


最近看到纽约时报的一篇反思自由主义的文章,文章说,美国的观念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公共利益需求之间的紧张。我们今天推崇备至的《独立宣言》中,第二行就像格言一样写道,人权包括生命、自由和 追求幸福,简而言之,就是个人主义。不过,宣言的作者并不认为贪婪就是好的。杰斐逊 (Jefferson) 在宣言签署38年后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利己,并非道德的一部分。实际上恰恰是道德的反面。它是美德唯一的大敌,总是用秉性习气来吸引我们,追求自我满足,违背我们对他人的道德义务 。作者进一步写道:“杰斐逊在1814年那封信中写道,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会引导我们走向自私,这需要教育加以纠正,也需要道德宣教和立法者。”(见纽约时报Kurt Andersen《自由未必越多越好》翻译:王童鹤


杰佛逊并没有说用什么样的教育进行纠正,可我们中国人其实早就知道如何进行这种纠正,那就是圣贤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成我们我们家的周末功课。


 视频链接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gWpO1K4C_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