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中国三十九岁女人的困惑-人应该怎样面对十字路口
文章来源: laomi062007-02-26 01:09:07
      一位来自中国,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子讲述了她以下困惑,她年轻时曾经想留学,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今天她作为访问学者来美进修,有可以留学的机会;是否该放弃国内已有的一切来成就这个机会呢?她想通过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来坚定自己的决心,却又看不到明显的证据; 该怎样比较,评价中美两国,该怎样评价自己的以往,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呢?
      很多在美的中国人也面对同样的困扰,回不回国,怎样比较,似乎成了最流行,最神经质的一个问题!
      人最痛苦的时候是不知如何选择,不知怎样判定和选择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自己究竟要什麽?就像做数学题,必须在有足够的已知条件下,才能求出未知数的解,如果没有任何确定条件,就是无解。问题的答案必须出自特定的肯定条件。回顾以往面对生活问题,自己的选择,就可以看出自己是那一种类型的人,先想后作的,先做后想的,边想边做的; 无论那种做法,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莫?依据又是从哪里来的?
      以往中美之间的物质差距很大,如果以物质生活为标准,这一点就很容易做出判断; 现在国内的物质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 生活的人文环境也有很大的进步,纵有不满意的地方,值不值当为此付出一切,从头再来呢?对一个国家制度的了解,需要立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了解,这是需要时间和生活力度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快餐文化一句话可以说清的;单问某一个人,又由于这个人的成熟度,生活层面决定,很可能听到盲人摸象的片面之词。
      我认为单纯根据物质生活水准作为标准来衡量在中国和美国哪里生活,是一个根本错误的命题,题目本身根本没有解答。 
   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物质生活是和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运作,管理,社会价值观,生活观, 主要家庭生活模式,工作生活模式息息相关的。中美两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有根本不同,不同的参照系统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就像大小和长短不具有可比性一样。

      人与人的比较应该在同时代,同环境的人之间进行。
      一个普通现代人拥有的物质生活,自来水,电灯,出门可以有汽车,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以及网络社会的便利, 都是100多年以前的 皇帝都不可能有的,但是皇帝拥有的绝对财富和生活中的便利是他同时代的人无法攀比的, 两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下,即不同的参照系下,没有可比性。
      如果说有可比性,是从社会制度的演化来比: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中产阶级作为一个阶层出现和成长,相比封建社会,贫富分化等级越来越小,这是社会的进步和趋势。 由此也可以找到人类的理想和目标是建立更为公平的社会和制度。
      如果不想太大的人类理想,只想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则应该详尽分析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 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等,看自己更适合在哪种社会环境生活。
      既然众所周知工资绝对值在不同环境下价值是不同的,为得到这种物质生活所需付的生活和情感的代价是不可忽视的, 又怎能单凭物质生活一点来比较两个社会呢?而是否愿意为人文环境的不同而经历一系列必经的生活变更则更是由个人而定。
      纵使中美两国物质,人文环境已然类似,青年阶段起选择在不同国家生活的同龄人也不具有可比性, 因为生活的起点不一样,经历的生活挑战不一样。各有各的机缘,要比也得和自己的过去比,和同样环境中的佼佼者比。就像同是同一届奥运会选手,体操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之间因竞赛项目不同无法直接比较一样。
      在这里不免要说到是否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所谓主流,是既得利益获得者的群体。在中国的人有多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获得者,主流的比例是多少?自己算不算?中国工薪阶层的老百姓哪个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了?都应该觉得不幸福,低人一等吗?人生的价值是这样来判断的吗?为什麽一定要要求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做到?否则就是不成功,异乡客!人应该与人为善,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朋友圈,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随遇而安,而不是拿一些莫名奇妙的标准来苦恼自己。
      人必须有自己的根,在坚实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最终的理想来选择,判断,接受最接近于现实的机遇,否则处处都象是机会,处处又都困难重重,没有解决的突破点;何去何从,如何判断 哪个是真正切实的机遇就成为不断的困扰。人有时候迷惑是因为混淆了概念,把不同系统的东西混在一起,造出无法解答的问题还在苦苦寻求答案。
      选择正确的参照系,再选择正确的参照物,实事求是,忠于自己,忠于理想,愿大家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