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两地拾零
文章来源: jiurishanren2007-04-19 23:34:15


高中上了一个学期就离开家乡, 三十几年了, 都没在清明节回乡祭祖扫墓, 乘今年清明节和复活节假连在一起, 一早就做好安排, 四月一日便奔九日山扫墓去了, 清明节那天又去了福州莲花山万寿园扫墓, 两地相隔仅二百公里, 清明扫墓的习俗一样, 不过具体仪式和程序却大不一样, 在此简述一二, 好让子女後代也可略知一二吧.

三月三十一日, 香港气温廿七度, 福州三十度, 次日一早就上高速奔九日山, 一路上雾气浓重, 两旁景物匆匆划过, 真是雾里看花!

老家的亲戚都准备好扫墓用品, 到了九日山下, 当然少不了到延福寺看看, 南安华侨中学的学生正在举办登山比赛, 寺前一时风华正茂, 意气奋发, 不过九日山不高, 对这些少年来说易如反掌, 但要能体会这里的历史沉?, 却不是一日半载可以成事的。当然, 这帮中学生肯定比我当时在华侨中学念书时成熟幸福得多。

   

进了山门, 有不少保安在大树下打牌闲聊,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不让人带鞭炮上, 严防山火。我们人到齐後便取道上山, 大大小小二十几号人, 心想要到了我们的子孙一代来扫墓的可就了了无几了, 大陆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 届时最多也就三俩人来给爷爷奶奶扫墓了。我的几位堂兄弟都超生了, 因为头三胎都是女孩, 他们拼著老命也要生个男孩才罢休, 当年东藏西躲的, 还被罚了不少钱, 那苦况, 外人是难以想像的, 那顽强的劲头, 是应该令人钦佩的, 现在大小一串, 我一个都不认得, 长女都十八九岁了, 这些 儿 女, 有的帮忙描红, 有的折纸钱, 有的摆祭品, 个个都显得很能干, 从他们脸上看不到小时候生活的艰辛, 但他们父母的手和脸, 都烙上了生活的风霜, 尽管他们现在都开公司办工厂了。

其实我对家乡清明节是怎麽扫墓的, 早已忘淡, 隐隐记的念初中的那些年头, 各家会做一种糍?, 做点好菜甚麽的挑上山去, 这次我两袖清风, 拎着相机就和大家上山了, 最先来到母亲的墓前, 有点百感交集, 上周亲戚已先来清理杂草, 现在稍作清扫, 就蛮整洁的了。先在墓碑前在小石台上摆上祭品, 都是一些小孩喜欢的小食, 心想我妈那时候可没有这些东西, 她现在接受得了吗! 接着描红, 用红漆填墓碑上的字和边, 还有两边的石柱和後土, 闽南话叫“顺墓”。五婶点燃一大把香, 每人分两支, 也可多用几支, 但必须双数, 一问才知道家乡的风俗拜先人用双数香, 拜菩萨才取单数香。基本上由最亲的人先在墓前跪拜, 再由大到小轮着。我接过两支香, 跪在母亲的坟前, 黙黙地祝愿, 要说的其实都往心里去了, 深深地磕了三个头, 希望透过手上这两支小小的香, 和身後已燃起的纸钱, 把心底的话传达给母亲。

女士们不断“拗金纸”(折纸钱) 投入火中, 越烧越旺, 好像硬是要把这人间的温暖带进墓室, 让那里的寒骨不再寒冷, 灵魂不再孤单、不再空虚......因为山下保安说过不准放鞭炮, 我就让堂弟收起就要投入火堆里的鞭炮, 火灭後才离开, 墓旁那棵树已枝繁叶茂, 记得当年母亲下葬时只不过两指粗大小, 多谢她多年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也多谢家乡的亲戚每年都来扫墓。

接着到了奶奶吴香的墓, 墓碑上的字爷爷在世时让我写的, 上祭品, 点香跪拜, 磕头烧金纸, 大堂弟非要点燃两串长长的鞭炮方休, 他说这是乡里的习俗, 怎能免了, 拗不过他, 噼哩啪啦的我们又奔大奶奶淑劝的墓去了。      

   

   

据说我爷爷年轻时在福州一家银行做事, 深得老板赏识, 有一次步行回丰州社坛时, 被清源山的土匪劫持, 用U型大铆钉穿过手背钉在杀猪櫈上三天三夜, 直到老板答应给赎金才获释, 後来老板想把女儿许配给他, 一起要撤到香港, 不知为甚麽爷爷不愿意, 宁愿回到老家做点小生意, 直到我这辈才好不容易到了香港。我常想, 要是爷爷当时就来香港, 我们家族的命运可能就不至於这麽坎坷了。

爷爷一生娶了三个老婆, 我只见过第三个奶奶, 而且深得她的疼爱。第一个老婆生了好几个都是女孩, 有我所认识的大姑、二姑和三姑。算命的说了要买一个男孩, 再娶二房才会有男孩, 爷爷就买了一位男婴回来, 就是我的大伯, 又娶了第二位奶奶, 果然连生二子, 就是我爹和三叔,  可惜红顔命薄, 当同床的幼女不幸夭折之後不久, 她就寻短去了。爷爷又娶了第三位奶奶, 未过门时算命的就说了, 这位奶奶满肚子都是儿子, 後来果然为爷爷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这次率一众叔婶 儿 孙二十几人扫墓的, 就是我的小叔叔, 排行老七, 大不了我几岁!

爷爷的墓规模比较大, 祭拜得也比较隆重些, 一样的上祭品 - 描红 - 点香 - 叩头跪拜 - 烧金纸 - 放鞭炮, 庄重而简约, 小叔叔带领众叔婶一起下跪, 金纸烧得特多, 鞭炮放得特响特久, 硝烟弥漫, 炮声响後留下满满一坪炮纸。看着碑前的的祭品, 我纳闷, 爷爷哪认得甚麽王老吉凉茶、旺旺米饼等东西啊, 还不如弄点他老人家熟悉的铁观音、龙眼干和碗糕之类的, 或是来一大碗稀饭, 这是他老人家去世前的最後一顿晚餐。 

鞭炮声停了, 兵分两路, 婶婶带着一帮大小去扫太公墓去了, 我和小叔叔下山午餐, 相约再一起到乡里的安息堂祭拜五叔。

这些年来, 老家也移风易俗, 人死了要火化, 山上不让埋骨灰, 乡里便盖了一座安息堂摆放骨灰, 可怜死者已不能入土为安。安息堂里长长的一溜柜子分成小格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骨灰“盒”, 我们从最上一格取出五叔的骨灰盒, 放在堂前大坪的石板櫈上祭拜, 因为这位九日山的守护人英年早逝, 至今不到两年, 大家神情特别凝重, 五婶宽宽的脸上挂着两行泪水, 两手不停地叠着金纸, 好像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烧给她一生的最爱。愿五叔安息, 九日山常青。 

   

我不上车, 和堂妹走後田岭回乡, 早前後田岭坡度很大, 左为狮子山, 右为麒麟山, 那年寒假我还参加了开岭降坡的劳动, 休息时, 有人玩钢釺脱手, 钢釺头狠狠地砸在我的脚背上, 顿是血如泉涌, 染红大石, 硬生生让我躺在床上过了一个年, 都几十年了这後田岭也没甚麽变化, 黄土路一条, 路边的果林却堆满了现代垃圾 - 胶袋饮料盒汽水樽等乱七八糟。   


顺道拜访了燕山黄氏的老祖宗答喇真墓, 回来查阅丰州?写道:

“黄答喇真, 1246-1326, 蒙族, 先世为燕人, 占籍南安, 宋末, 元兵大举南下, 答喇真随军入闽......自入闽为官, 历仕世祖, 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及泰定帝六朝, 足迹不离福建东部沿海, 尤以南安为久。其子 遵遗嘱择地归葬於南安丰州西郊狮子山麓, 子孙庐守其旁繁衍, 明兴, 易姓黄, 以“燕山”?其源。答喇真便成为闽南黄氏燕山派的始祖。”

没想到这墓已有681年了, 少时在华侨中学念书时并不觉得起眼, 只知边上的黄怡瓶墓最壮观。南安市政府於2001年6月立了一块碑却写成“答剌真墓”, 不知何故。据考答喇真官至五品司令职任福州路海口总场官, 卒於官, 获赠“忠勇”称号, 他在南安开族, 生有十子, 长子次子回燕山(今北京), 其馀八子住南安, 在南安泉州一带繁衍传今廿六世, 十几万人, 灯号燕山衍派, 字行仁贤体乾, 允希应有, 辅淑用原, 台鼎世守, 怡和衍祯, 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绵佩绶......

我属祯字辈, 当为蒙族, 更正填写了三十多年的“汉”族。不知答喇真的父母又是何许人也? 乡关燕山何处? 可能已无从考证了。族谱上可否记着祯字辈出了一位书法篆刻家了?!

   

扫墓後, 专程到杏坡和麻山探望九十高龄的大姑和八十八岁的二姑, 喜见她们老人家都行动自如, 可以照顾自己。走过富有闽南传统色彩的老屋, 不禁驻足多看几眼, 包括断墙残壁的简陋茅厕。附近的田野几近荒废, 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耕地大都被圈卖了, 所剩无几的也由於耕作成本和劳工太高而没人愿去耕种,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回到福州, 清明节随恩师前往莲花峰万寿园扫墓, 福州话扫墓不说扫墓, 而说“叠纸”(音如‘大哉’), 即用小石块把纸钱压在墓碑或墓台上, 形象得很, 以前在福州生活了那麽多年都不知道, 而泉州话则说“巡墓”、“巡风水”, 意即去给墓碑描红, 两地仅相隔二百公里, 两种方言取意不同, 说法各异, 却同一个意思, 各有各精彩。

我们抵达时正逢下着小雨, 莲花峰上乌云密布, 烟雾缭绕, 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万寿园座落在莲花峰下, 若大的石门牌坊, 作家冰心题的横额, 两边石柱的对联看得出是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先生写的字, 据说这是港商投资兴建的墓园, 公园化管理, 墓穴墓碑格调统一, 布局讲究, 档间种树绿化, 在当地十分受落, 不少人不仅把先人的骨灰移葬在此, 还为自己预订了一个位置, 墓碑上描金的名字即为已入土为安, 仍在生的人名虽刻在石碑上, 但不能描红或描金, 有的墓大一些, 占了四个标准位置, 一个墓穴也得好几万元, 现在也仿如大陆楼市, 步步高升, 真不失为一盘好生意! 整体墓园要和香港的和合石坟场相比, 确实高档得多, 也没有和合石那种震慑力和恐怖感。

莲花峰“叠纸” 与九日山“巡墓”, 区别还蛮大的, 大部分人都会献上一小束花, 压上纸钱, 点香要单数的, 拜完後将香传给下一人再拜, 然後烧纸钱, 在墓的两边角位也要烧一些, 还要拜一拜临居的墓, 可能是表达以和为贵相互有个照应的心意吧。放了鞭炮後, 再轮流跪拜辞行, 特别的祭品是一种包着萝卜丝乾的糯米?, 再弄一些酒菜在家中祭拜。  

   

   

据说福州莲花峰风水好, 开闽王王审知的陵墓也在莲花峰下, 万寿园里还有一堵廿四孝典故的青石浮雕墙, 倘若今人都能以史为鉴, 也许还能孝感动天, 也不致於象现在这麽道德沉沦了......

    

当然像万寿园如此堂皇可以入土为安的陵园并不多, 福州也有骨灰上架的“安息堂”, 安息可否, 但求心安罢了。

此行两地扫墓算长了不少见识, 时移境迁, 移风易俗, 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今後要是我去扫墓, 一定会事先准备一些传统的?品, 先人生前喜欢或知晓的东西, 纸钱、香加上酒是不可少的, 上山祭拜, 有花最好, 无花也罢, 最重要有心, 一代传一代。

清明扫墓是凝聚家族最好的活动。

 

九日山人记於香港

200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