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现象管见(谈情说爱之一)
文章来源: 阁老2006-07-25 09:56:46

        这本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之所以老调重弹,有感于看到我周边的人和事。

        在俄罗斯漂流的日子里,发现俄罗斯的情人现象非常普遍。按照俄罗斯人自己的说法,如果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一辈子只有自己的老婆或者丈夫,那并不是爱情的高尚,恰恰是他们的悲哀。

        有这么一则笑话:新婚之夜,丈夫发现老婆还是个处女,顿时号啕大哭:我怎么这么倒霉,娶了个没人爱的女人。

        这样的笑话在中国绝对不可能有,因为中国的男人极为注重处女身和初夜权。

        在谈到俄罗斯的情人现象为什么那么普遍时,莫斯科友谊大学的一位社会法律系教授朋友和我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你天天吃黄油面包,喝红菜汤,腻吗?你一定会腻。如果你天天穿这套西装,腻吗?也一定会腻。你天天看着老婆的脸,腻吗?当然会腻。那么好,吃腻了就得换换口味,穿腻了就得换换款式,看腻了就得换一张脸看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追新猎异、喜新厌旧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男人看到一位美女,或者一个女人看到一个俊男,无动于衷,那恐怕不是心理就是生理有病。被异性的魅力吸引,这是产生情人现象的第一个原因。

        男女之所以结为夫妇,肯定是被对方的优点和亮点吸引,但是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原先隐藏的缺点和疵点就会暴露出来,成为缺憾。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丈夫或者老婆身上没有的优点却凸显在别的女人或者男人身上,吸引着自己的眼球。人的追求完美的本质特征,使他们从别的男人和女人身上获取自己的丈夫或老婆所没有的情愫,比如美貌、学识、修养、气质、风度、豪爽、顽强、坚毅、幽默、乐观、才华、聪明、能干、健壮、体魄等等。这种拾缺补遗、力求完美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促使了男女之间情感的互动,从而成为产生情人现象的第二个原因。

        如上所述,情人现象是人的心理、生理和情感诸种因素浇铸的混合体,如果用道德尺度去衡量评判,一定是剪不断,理还乱,成为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存在即是合理。即使是“绅士之国”英国,情人现象也是合理地存在,而且对皇室成员还网开一面,婚后可以继续与原来的情人保持关系。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查尔斯亲王在迎娶戴妃之后,仍然与卡米拉保持关系。新欢旧爱并存,熊掌和鱼兼得。这无疑为戴妃的悲剧种下了祸根,试想她怎能容忍两个女人去分享一个男人?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时下国内的情人热。中国是个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相当一段时间又是“政治挂帅”的国家。婚姻上的“政审”恐怕只有在中国才有。不需追溯到很远,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基本上就是在封建和政治的双重铁幕下完成的。恋爱自由是个进步,但是一遇到封建的规则和政治的标尺,自由恋爱就是空话,就得让位和服从于封建和政治。因此可以说我们这代人不是“封建婚姻”就是“政治婚姻”。《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幸福像花儿一样》里那种组织指定、先结婚后恋爱,以及个人申请、组织审查、领导批准的方式,就是“政治婚姻”的经典写照。这种包办的婚姻不仅不会幸福,而且导致了种种悲剧。试想,和一个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并非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能过到一块儿去吗?能不产生矛盾吗?

        因此当封建的枷锁和政治的桎梏被打破时,那积蓄已久或者说压抑已久的情感就会猛烈的喷发和释放。人们会迅速地寻找失落的感情,达到新的心理平衡。由此在八十年代初出现了离婚换届热,在向来引领生活潮头的文艺界为最。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追求和张扬生活的个性,由此有人选择单身,有人选择同性,当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异性。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在中国情人现象的产生是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但是它不同于贪官污吏们的包养和滥情纵欲,而是男女双方情感的互动和平衡。所以在我居住的北京,当我看到“老年搭伙”和中年人的情人现象时,我能够理解。尤其对于老年人,他们可能被压抑了一辈子,痛苦了一辈子,那么在剩下的有限的时日里,就让他们高兴一些,在夕阳的余辉里,微笑着走到生活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