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中国人是出了名地爱吃,会吃,敢吃,一句“民以食为天”就点出了注重吃的国民性。在中国文化里,吃已经从语言层面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不论多么错综复杂的情形,或者多么微妙精细的感觉,只要借助“吃”这个文化符号,就可以从语言文化中找到灵感和现成的比喻来表达。我留心搜罗了一些跟“吃”有关的俗语和表达法,记录在此。 五味为食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2021-11-14 16:37:12)

外边狂风暴雨,不想出门,我打开电脑划拉几笔,打发时间。真是下雨天写博文,闲着也是闲着。哈哈! 写什么呢?已是深秋了,又有贴秋膘的说法,那就说说吃吧。 我小时候很挑食。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傻,本来就生不逢时,生长在物质匮乏年代,还要挑挑拣拣,岂不是画地为牢,自讨苦吃?在这里深刻同情我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得挖空心思,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这里的《甜蜜蜜》,并不是脍炙人口的邓丽君歌曲,而是陈可辛导演的同名爱情电影。不过,电影和歌曲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为了纪念邓丽君去世一周年拍摄;剧中男女主角因爱好邓丽君歌曲而结缘;就连剧中作画外音注解的,也是余音袅袅的邓丽君歌曲片段。 电影里的情感纠葛,围绕男主黎小军,女主李翘的两岸三地(大陆,香港,纽约)漂泊经历展开,剪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2021-11-05 18:03:15)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国内宫斗剧。一集连一集,看得我一惊一乍的;看完了,除了几个主要人物还有点印象,其余的剧情线索都在脑子里成了一锅粥,糊里糊涂。不过正好方便换一个“新”的剧看。估计编剧也深谙此道:差不多的故事套路,换一个朝代搬演,夹插一些无关痛痒的旁枝末节,刚好拍到观众看了结局忘记开头的程度,就可以收尾了。一剧接一剧,反正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大学毕业时候,大家都忙,忙着各奔前程。 我们同系的一个女孩子,不声不响在她男朋友的老家申请了工作,要跟着一起回去。她和男友谈了两年恋爱,是认真的,是目标明确地奔结婚而去的。记得临走前,女同学在学校门口的书店里买了厚厚几本书,仔细装进了要托运的行李。那些书,是菜谱和生活小窍门之类的工具书。我当时看在眼里,心里很惊奇:同学已经做好准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疫情下的生活,何以解忧,唯有追剧。 然而,近期的热播剧《鱿鱼游戏》,我却一直没有点开看。是不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绝地求生的困兽斗剧集看得太多,已经饱和甚至超载,开始审美疲劳了?!直到上周跟两个孩子提起,才知道他们都已看过,并给了“好看”的评语。我的好奇心又被勾起,开始看。 不料,才看了十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剧中开场的男主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林燕妮写过一篇赞美杨过的散文,叫《一见杨过误终身》。我套用了一下,给这篇文章起名叫《第一炉香误爱玲》,强调选角对电影成败的的重要性。我认为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选角要尽量接近原著,因为观众同时身兼读者,心里已经对书中人物形象有一个大概的,固定的期待值。如果演员外型和书中人物反差太大,就算演得再精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新上映的电影《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我读《红玫瑰与白玫瑰》(上)的链接 谈谈《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意象和色彩(中)的链接 历来评论家都赞美并推崇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和运用,却甚少或没有提及她笔下的声音和响声。我自己一路读下来,觉得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有声有色,红尘俗世中的痴男怨女并不是默片人物。照着这个思路,我把《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各种声响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三类: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写下这个标题,我自己都吓了一跳。题目绕嘴不说,还很有政治不正确之嫌。不过,各位稍安勿躁,不用急着给扣帽子,且听我一一道来。 疫情下购物,最大的变化就是网购成了常态,包括买衣服。这在疫情前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我一向对网购避之唯恐不及。原因很简单,我热爱逛街,并乐在其中。 我认为买到新衣只是逛街的收获之一,并非唯一目的。当徜徉在时装店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21-10-18 16:31:06)

民间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是因为中国的两大圣人,孔子和孟子去世时的虚龄分别是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孔圣人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本意是劝人勤学,但到了七十岁就止住了,因为在当时七十岁已算高寿,再往上就更少了。 现代医学发达,人活到七八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
[16]
[17]
[18]
[19]
[20]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