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1-09-02 13:47:35)
“理性是人对自身的生命存在状态及运动(感性)的自觉意识,无生命便无理性。中国古代文化所造成的国人生命力的阳痿,从而导致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的双重死亡。或者说,中国人的生命始终处在一种非生命状态(奴隶状态)之中。如果硬要说中国有理性的话,那也决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理性,而是以中国的封建专制为基础的权威理性,。。。这种以思想专制为特征的权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大陆的文人(Intellects),尤其喜欢思考得文人,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正直,一是坐牢,二是沉默。也就是说,如果不愿沉默,就要有坐牢的勇气;而如果害怕坐牢,就只有选择沉默,才能保证自己的为人正直。前者值得敬佩,后者可以理解(我在大陆就可能选择后者了)。所以,我怀疑任何一个在大陆走红的文人或者“思想家”的真实(包括那个陈丹青)
。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好多中国人对鲁迅的误读,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分析起来,我认为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1。对共产党的仇恨;2,割不断的民族主义情节;3,中国人普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尤其“思想家”)的认识单一化;4,中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极度陌生。
第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把鲁迅和共产党联系起来的人,多半没有真正读过鲁迅。这些人对鲁迅的理解,都统统来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鲁迅也许是中国人文中最特殊的一个了。曾经,他独当一面,舌战群雄,落得孤家寡人,临死时,还“一个都不饶恕”;曾经,毛泽东觉得需要一个“革命思想家”了,于是看好了鲁迅,把“伟大”“光荣”“正确”的口号都统统授予这个不再吭声的人,于是整个中国都对他顶礼膜拜;而今,共产主义不再“吃香”(尤其在海外),毛已是臭名昭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天偶然读到“毛妈”(“毛妈的厨房”创始人)的一篇文章,说是她有天偶然说了句“Iambeautiful”,招来国内亲戚的一盆冷水。而同样一句话,在美国人中却很容易听见,不但不会招来冷水,反而会得到鼓励。这问题究竟在哪里呢?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嘴甜“(当然除了那种口是心非的虚伪者以外)?让别人高兴一下就那么困难么? 我的体会是,只有富于爱心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十几年前就买了依沙克·丹尼森(原名凯伦·布里克森,KarenBlixen)的回忆录“走出非洲”,但翻了几页后感觉和电影很不一样,同时也因为忙碌的移民生活,于是就束之高枕了。这次写完了“走出非洲”的影评,趁着未退的热情,终于架势读完了这本“低调”的回忆录。)   首先我要说的是,此书绝不是一本供一般人消遣娱乐的书。此书是凯伦·布里克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很多人在看不懂画读不懂诗的时候,总认为可以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而最终得以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我个人这是白费心思。在此我并非是说,背景知识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背景知识肯定是有意义的,比如如果我们由于喜欢某画家的作品而导致对画家本人很感兴趣,于是对于该画家的生平的了解,能够是我们知道为何他/她画出这种风格的画。然而,关键的词汇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出国前看过不少外国电影。那时候的译制片,经典的非常多,所以很多我都反复看。最多的看过5遍。而相对晚一点的好莱坞电影,我唯一看过上5次的,就是“走出非洲”(1985,西德尼·波罗克导演)。在看“走出非洲”前,我因为先听了主题曲而“暗恋”上了此片。所以,当我在一个朋友借到这个录像带后,一口气就连看了两遍。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虽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梵高一生潦倒,只活了37年(1853-1890),卖了一张画,但在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流传千古。很多人百思不解其中的奥妙,拼命地在梵高的画中寻找“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在梵高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中找答案,但这些,其实都是无关轻重的。在我看来,梵高的艺术最重要的意义,除了他真实地以绘画语言传达了自己的激情以外,还在于在艺术史上打破了一个传统:艺术必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终于读完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事实上,我应该说读完“冉·阿让”的故事,因为我跳过了此书的很多段落,甚至跳过“滑铁卢”整整一大章。对于面对这大部头的巨著感到的困难,我本来是可以怪罪于我的英语阅读技能,但后来读了相关介绍之后,我意识到这雨果在这本书中不断地“跑题”和对细节描绘的冗长似乎的确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甚至缺陷。 我个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