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博文
(2006-12-20 12:11:03)
NEGAL
导言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是写给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看的。一般说来,人们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学哲学。我想,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处在读大学的年纪,或者是更为年长。不过年龄与哲学的本性并无关系,如果喜欢抽象观念和理论论证的聪明高中生能读到这本书,并且也能从中享受到哲学思考的乐趣,我将会非常高兴。  在掌握有关这个世界的大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12-20 11:43:44)

林航
 对哲学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就像其他各种成熟的学科一样,在哲学领域,导论性著作不胜枚举。当一个学科变得成熟时,对该学科的导论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哲学书有高下之分,哲学导论也有高下之分,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每种导论也都有其不同的适应性。那么,进而言之,简短的哲学导论是否有可能?如果一本哲学导论十分简短,它是否能把世界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http://www.XiaoHui.com2006-11-14[原创]
  今天看到新京报的一条新闻:《北京警方澄清虐杀狗传言称入户宣传非入户查抄》,里面有段报道:“北京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处副处长王滨表示,目前他们主要是配合公安机关工作。他表示,按照相关规定,这次重点治理的九类犬,比如在重点管理区饲养大型犬、烈性犬;无证养犬;一户养多犬;流浪犬等。一旦无证犬被查获,将收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http://www.xiaohui.com/weekly/20060908.htm
乱搭配,越乱越好,越离奇越好,越风马牛不相干越好,古今结合中洋共用越好。
  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做诗就很容易啦。
  看看我刚才即兴写的诗:
  无题
  春雨如同杨贵妃的迷离
  结伴的少年,小辉的梦魇
  火柴如同关睢的哀鸣
  xjb的围炉
  在酒色的芬芳中拥抱着你的目光
  守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6-12-18 08:56:06)

AVeryShortIntroductiontoPhilosophy
ThomasNagel
一?导论
本书向初学者扼要介绍哲学.
人们通常从14岁起,开始独立思考哲学问题----什么东西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们真能认识事物?事情真的是对的或错的?生命有何意义吗?死亡意味一切了结?哲学大都涉及的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想当然就接受的概念.象时间,数,语言,行为.哲学要审查这些概念本身,以更深的了解世界和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一,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3)关于"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4)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强奸阿伦特的中国翻译家
羽熊
前些日子,听说阿伦特晚年的力作《精神生活》出了中文版(汉娜·阿伦特:
《精神生活·思维》与《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作为一个热爱阿伦特的读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我早年读过英文
版,但事隔多年,也难免淡忘,于是想找中译本来看看。到了书店,拿起书一看,
看到封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12-15 13:57:50)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
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
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
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
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
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
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6-12-15 13:08:11)

最先登陆月球的人——嫦娥姑娘(且无需任何设备,极尽环保)
跑得最快的人——孙先生(大号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最高的男高音——张三爷(人称翼德,挡阳桥上一声吼,喝退曹兵,河水倒流!)
具有最强杀伤力的女人——孟姑娘(又叫小孟姜,无需动手,只要泪流,长城倾覆!)
最高大的人——如来(如花的哥哥,孙先生在其手上连翻一百单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解释: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继狭义相对论之后,深入研究引力理论,于1913年提出的引力场的相对论理论。这一理论完全不同于牛顿的引力论,它把引力场归结为物体周围的时空弯曲,把物体受引力作用而运动,归结为物体在弯曲时空中沿短程线的自由运动。因此,广义相对论亦称时空几何动力学,即把引力归结为时空的几何特性。
如何理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