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下编
第一章世界观和政党
   一种新的运动,第一要能够贡献——些新的世界观,而不专门去替政党号召选举,倘使在运动开始的时候,这种高尚的信念,不能深入到党员的内心,那么,这种新运动在从事于伟大的奋斗的时候,必定难于得所需要的权力,这是十分明显的。
  各党的党纲,屡次的加以修必,在这时候,一切卑劣的动机,往往就反映了出来,这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政府当局有时悚然惶恐,或者对于犹太人所攻击的人竟加以迫害,希望幸免于犹太报纸的攻击,这种事件在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看起来,那是完全为了政府威信和安宁秩序的缘故。
  如果我们来回忆着德国崩溃的原因,那么,他的最要的一点,当然是未能认识了种族问题的犹太人的险恶,这两得以的都为更甚。
  一九一八年八月,我们自然是败于疆场上了。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章旧帝国崩溃的征兆
   德意志国家的民族,受到了这个非常重大的创痛,正像患了头晕病症,他们的感觉和思想像是都丧失掉了。
  把过去的光荣和伟大来比一在的艰难和不幸,真像是隔了一世不堪回首!
  这无怪无论什么人都要炫惑于帝国的伟大,而不知道他的崩溃的徵兆已经发生了。
  这种征兆,已经显然的可以见到,不过,只有极少的人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七章革命
   一九一五年的夏天,敌人的传单,开始由空中而传入了我们的手中。
  虽然它的措词各不相同,但是它的内容差不多是千篇一律,不外说德国的困苦有增无减,大战将永无休止地时候,而胜利的希望则日渐减少,国内的人民大家都切望着和平,但是“军国主义”和岂萨(Kaiser)(指德皇)是不允许;
  全世界——对于这件事十分明了的——并不是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在慕尼黑
   一九一二年的春天,我到慕尼黑(Munchen)去。
  这真是一个处处和维也纳不同的德国的城市啊!
  当我想到维也纳那种各民族杂难处的情形,心里感到很不快。
  慕尼黑的语言,差不多和我的语言相同,使我回想到青年时代在下巴维利(Lower Bavaria)的那种情况。
  此地在各方面都和我有一种亲密之感。
  我和这地方的关系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阿道夫.希特勒

 依据一九二四年四月一日慕尼黑人民法院的判决,从即日起,我进入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的监狱服刑。这是第一次给我机会,使我能在多年不间断的工作中,安静下来开始着手著书写作。曾经有很多人要求,我自己也曾希望有一本为运动而写的专著。因此我决定着手写作此书。这本书分为两部,其主旨不单单是要阐明我们运动的目标,同时力求描绘出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8-05 09:03:55)
好像没人确切地知道,“等级”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一些人,例如万斯
•帕卡德,曾尝试援用更客观的术语,也谈论过“社会地位体系”。社会学家马克
斯•韦伯的后继者们,倾向于在谈到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以及它的利益杠杆作用时
才谈论“等级”。他们谈的“地位”是指一个人拥有多少观众的社会声望,而他们
说到“党”时,则是在衡量一个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從「企台」到「總統」
中山先生此時雖病急亂求醫,四處籌款,但所得則極其有限。東西帝國主義都想利用他,但是又不信任他。中山當時在美洲華僑界的最大靠山厥為「洪門致公堂」,而致公堂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口惠而實不至。據中山先生于一九一○年(宣統二年庚戌正月二十日、陽曆三月一日)「致美洲同志趙公璧函」,他的第九次起義之失敗,實因缺款五千,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驅逐滿人、建立民國、以美國為模範
再問一句:這些革命團體和革命單幹戶的共同方向,共同方法,又在哪里呢?要言之,則以一九○三年出版的暢銷書,鄒容烈士所寫的「革命軍」,最有代表性,我們這位死年才二十二歲的「鄒大將軍」主張:「推倒滿洲人所立北京之野蠻政府」;「驅逐居住中國之滿洲人」;「誅殺滿洲人所立之皇帝」;「建立中華共和國」;——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得風氣之先的華僑青年
青少年時期的孫中山先生,恕我大膽的說一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華僑青年」,甚至如粵人俗語所說的「金山仔」。筆者蝸居紐約四十餘年,在「窮人哈佛」的紐約市立大學從兼課到專任,教書經驗亦有三十餘年。在我課室內進進出出的華僑小青年,亦不下數百千人。我平時總歡喜舉中山先生的故事來勉勵他們。行行出狀元,如今雖做不到大總統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