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个人资料
riversid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河边侃心理学(06)中国的精神医学

(2009-10-19 19:09:42) 下一个

上一篇问题是,河边以前在中国做的不是精神科,为什么现在在美国会去做精神科?多选题,可选答案是:

1. 还做同样的科,没有新意。借重做住院医选一个不同的科,多一些不同的经历。
2. 原来做的科做不成,因为找不到住院医位置。
3. 精神科比较容易进,能进那个专业都行啊,谁要我我就去哪里。
4. 看到精神科有前景,赶紧趁机换过来。
5. 喜欢精神科,好玩!挑战!

 

 

 

 

 

 

 

 

 


祝贺大家,你们都答对了!这几条都是我最终去了精神科的原因。答对的感觉很好吧?这是河边对跟读的读者的奖励。接着上一篇话题,侃一侃中国的精神医学,嗯,心理学,这样听起来更舒服一些?
 

 

有个叫Michael R Phillips的医生,好象是澳大利亚人,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精神科行医十多年的经验,写了一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ental Health Service》,发表在19981月的《The China Journal》上。这篇文章长达37页,对中国精神医学的观察和分析非常到位。我至今还没找到更新更详细的其它文章,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的。随便拿出Phillips医生写的一两句话就可以结合我对美国和中国精神医学的了解展开讨论,写成一大篇文章。这里仅就Phillips医生在结论中提到的一些跟心理咨询有关的展望展开一些讨论。 

 

Phillips医生在1998年展望中国的精神医学,认为总体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将导致全民医疗保健遭到破坏,其中精神卫生保健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但是,某些特殊的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将有所上升,比如非精神症的心理咨询,戒酒戒毒,养老院等。应这些需求而生,一些私立的盈利诊所或医院可能会出现。另外,有些人没有精神疾患,但是由于生活中暂时的危机需要心理咨询治疗。这种治疗盈利不多,所以会局限在一些大学或妇联等机构,由未经正规培训或只经过有限培训的人员进行咨询。 

 

现在,时隔十一年,我今年夏天回国看到的正是Phillips医生想当初所预期的。上一篇提到综合医院里新开的心理咨询科,他们的一个任务是在医院里给住院病人咨询,解决一些精神或心理相关的问题。另一个任务是看心理咨询门诊病人。我跟着一个“心理医生”(其实应该算是精神科医生)看了半天心理咨询门诊,一共看了六个病人,每个病人进来后先定上闹钟,四十五分钟就闹,连最后给病人解释带写病历,一个病人总共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病人需要交一个心理咨询费,大概几十块钱吧。三级甲等医院副教授级别的医生,陪着谈心一个小时,应该算很便宜了。当然,对于一个月就拿最低生活线几百块钱的人就太贵了。有病没钱就自己抗着吧,不光精神疾患(或者好听点儿,叫心理问题)如此,其它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也是如此。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很多人没有保险,不管这样做对不对,该不该改,但目前事实就是如此。 

这篇比较枯燥,就先写到这里。有高手给我提出要写实例才吸引人,我下一篇就写一点在心理咨询门诊看到的实例。然后再谈一谈中国的电台,杂志上的心理知识,心理咨询,自杀热线,性心理咨询。听起来很好玩,请跟读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