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鸣, 《软能力:在竞 争中胜出》的作者

欢迎订阅我的《一格杂志》。微信上搜索即可。
正文

对存在和时间的交代

(2016-08-28 07:03:57) 下一个

对存在和时间的交代

 

 

 

0鲁鸣0

 

 

 

子民:你好!

 

你送我的那套心理学书,我还没读。读完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现正在读德国教授弗利德里希的《现代诗歌的结构》。前者是我出国前买的,一直没读。虽然我是科班哲学出身,但德国哲学除了尼采和叔本华,其他人的书太难懂了。后者是我妻子几年前从国内带来的,很棒,与其说我想了解一下欧美现代诗,不如说我更欣赏书里的语言表达。

 

《存在与时间》难读。本来我计划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更难懂。于是决定啃前者。有些地方,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读,云里雾里,没时间琢磨,只好跳过。但总体上能读懂。

 

海德格尔说,时间是每个人为自己获取和能为自己获取的东西。活到这年纪,这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去年我写了篇短文《把我留在自己的日子里》后,在乡下买一个木屋,很喜欢那里。妻子在中国旅行,我一个人的很多时光都在那里度过。你知道,我喜欢独处。虽然朋友很多,真正面对内心的时刻是独处。这时,我非常清楚自己心理是不是强大,能不能承受寂寞,能不能快乐随心所欲。尤其是读书写字,大多是在独处时进行的。

 

刚才在朋友圈里读到这样的感言: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不能,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的确如此。那年我和你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女生,你问我:“你能给她的最好礼物是什么?” 我好不犹豫地回答让你大吃一惊:“时间。” 我并不知道当时自己心里是如何想的。那时我是穷书生,除了时间,我真得什么都给不了(笑)。这么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上帝让我这样回答,太有道理了。生命归根到底是一个独立器皿,夫妻拥有对方,只是在家庭意义上。心灵和感受则永远是你自己的。一个器皿碎了,另一个器皿依然存在。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离开了存在者,就无从捕捉存在,而只是回忆或想象。我给我妻子的最好礼物,确实是时间。因为不用上班,她读了很多书,而这是她所喜爱的事。在独处时间里,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是所有爱读书者很幸福的事。

 

现在有一句流行话“时光就是用来虚度的”。咋听起来很美,其实只不过是自嘲调侃罢了。谁经得起虚度?每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爱人对孩子负责的人,都经不起虚度。现在有很多微信之词很流行,很容易让人受其暗示而改变观念行为。“颜值”和“心灵鸡汤”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爱美之心很正常,可是颜值高富帅这些词像猛兽洪水一样到处泛滥,搞得很多人虚荣得不得了而自己还不察觉,微信上老是晒这些。这种刷存在,你可想而知。心灵鸡汤本来是好东西,可是由于微信转发,多到无可忍受的地步让大家逆反起来。现在连很好的心灵鸡汤都变得如临大敌,大家都不敢提了,深怕被嘲笑。其实,父母对儿女,夫妻之间,政府对老百姓,包括美国总统对部下和人民,谁不喜欢熬心灵鸡汤给对方?只是要看这鸡汤如何。再好的鸡汤也不能没完没了。就像父母苦口婆心给儿女灌心灵鸡汤,如果不是时候,如果你经常灌,儿女肯定适得其反。然而,这不等于心灵鸡汤本身不好是毒药。

 

不得不承认,德国文化的确非常优秀,无论是音乐艺术文学哲学还是科技,人家就是精益求精,就是出色。去年在德国,我在时速无限制的高速公路上狂飙了一星期,居然一个车祸都没看到,如果在美国和中国,这很难令人想象。正巧上述两本书都是德国人写的。读完《存在与时间》,让我意识到存在论的意义就是烦。我们是多么容易轻而一举地陷入繁忙或无所事事,走向极端而变得焦虑。高科技的物性笼罩着我们,全世界都在手机的掌控之中,而时间却在这样的掌控里飞逝

 

人对自己的存在都是自圆其说。有一位国内来纽约进修的博士给我转了帖子《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我跟她说,现在的人一个比一个牛,没必要去劝说别人,就任其相信吧。再说,这世界因为多元才如此有趣。人总是难免要对自己的存在和时间有所交代,以此来坚定自信,以此给自己要快乐活着和爱的理由,以此有了养儿育女的乐趣。还记得上次你来纽约我们在一起喝酒时碰到的的那个华人吗?你绝对不能在他面前说一句美国不好的地方,哪怕你绝无恶意,哪怕你完全是就事论事,他会跟你急了,叽里呱啦来势凶猛。当时你对他很纳闷。其实他这人还不错。他在国内一流大学毕业,他的很多国内同学,才气不如他,现在都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很滋润,他很不服气。他这样做无非是潜意识里要肯定自己,否则他在美这些年的存在和时间不是没价值了嘛。我发现,美国很多华人都是如此,你只要一说国内进步之处,他们就跟你端出一大堆国内毛病。这些人就像国内五毛们,只要你一说美国什么好的地方,他们就跟你急,怀疑是阴谋论。说穿了,人就是把自己言行合理化,就是上次你问我的那个英语单词:Justify。人把自己相信的东西合理化,不愿相信与其合理化相反的事实,而且,这种合理化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至于《现代诗歌的结构》,我还没读完。我读得很慢。时间太宝贵了,我实在不愿意再做纯粹的书生。要划皮艇游泳瑜伽,要去玩,要写长篇小说,要去纽约城里享受艺术。只能读一点算一点。我特羡慕微信群里的一帮理工医朋友,人文书读得真多!这本关于诗的书,在视野上刷新了我的眼光。我随手做了一些笔记,仅诗的特性我就写了12个: 反常性,不育性,多义性......。下次我们见面再细聊吧。我很感谢诗,它再次在我的生命里流淌,成为一种自身对话。

 

这封信就算我对自己的存在和时间的交代吧(笑)。

 

祝夏末安琪,

大放

 

2016年8月27日家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